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
本文关键词: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
【摘要】:以具有一定情境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引导范式和无关任务范式,探讨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现实性。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字母"F"或"J"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积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上方的字母反应更快,阅读消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下方的字母反应更快,表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实验2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后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图片中面孔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上移动的语篇后对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更快,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下移动的语篇后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说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表明:语篇阅读中读者可以产生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且空间这一始源域和情绪这一目标域具有双向映射的性质。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111)的资助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引言乘坐双层巴士时,你喜欢坐在上层还是下层?选择住宅楼房时你喜欢高层还是低层?心情不好时,,你喜欢登高望远还是谷底深思?对这些间题的科学回答涉及的是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问题。隐喻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我们用以思维与行为的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新葵;莫雷;张积家;;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甘智敏;梁晓波;;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崔丽娟;陈建生;;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俭波;;从概念整合理论看常规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人民日报》的语料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毛英;;隐喻思维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6 吴莉;;英语管道隐喻语义问题的文化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冯立新;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J];理论月刊;2005年09期
8 王治敏;;隐喻的计算研究与进展[J];中文信息学报;2006年04期
9 程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10 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治敏;俞士汶;;n-n三字隐喻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4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丽艳;隐喻能力与交际能力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趋;现代俄语中上下义空间概念词汇的认知—功能语义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万熙卿;从认知视角剖析英汉文化中的悲伤隐喻[D];外交学院;2006年
5 肖丛珠;从概念隐喻角度谈隐喻的翻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勤梅;隐喻的语用理解[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芹;广告英语的言语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静;Willis Barnstone和许渊冲唐诗英译文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小异;汉语中“学习”概念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慧;管窥“新新人类”网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覃胜勇,张长颉;Lakoff和Johnson体验哲学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3 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4 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年02期
5 胡德明;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6 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史佩信;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周红民;论隐喻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9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10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英,莫雷;当代西方语篇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理论的分歧与整合[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冷英,莫雷,贾德梅;当代西方语篇阅读信息加工理论模型的演进[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3 李寿欣;徐增杰;陈慧媛;;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0年05期
4 贺荟中,贺利中;语篇阅读研究方法综述[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5 仝宇光;张奇;张丽芳;;动词的延续性特征及瞬时时间副词对时间转换事件表征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0年06期
6 鲁忠义,彭建国,李强;中文故事阅读中预期与前后向推理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仝宇光;张奇;;汉语语篇阅读中对时间转换事件的表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曹国旺;莫雷;;语篇阅读理解中不同性格特征对人物性格模型建构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冉俐雯;刘翔平;;小学生阅读能力测验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娜;语篇阅读的整体目标推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屈晓兰;语篇阅读中精加工推理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红新;工作记忆广度及语篇加工深度对整体目标推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增杰;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理解中抑制干扰信息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时华;中文句子和语篇阅读中的副中央凹信息加工的眼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仝宇光;目标状态和时间信息表征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申国岩;叙述性事件序列中的动态心理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劭晗;大学生英语语篇阅读中工作记忆对主题推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立娜;语篇理解中目标紧急性和路径转弯对空间距离表征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强;预期水平与语篇加工深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0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120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