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
【摘要】:正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界对国民阅读与人们视觉欣赏的变化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还专门组织力量对人们的阅读趋向进行大规模调研,应该说这些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何从文化变迁的角
【关键词】:
【分类号】:G232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界对国民阅读与人们视觉欣赏的变化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还专门组织力t对人们的阅读趋向进行大规模调研,应该说这些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视觉欣赏(尤其是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慧敏;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王小波死后的追念与活着的作品[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3 易红郡;;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马福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现代视阈[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张伯存;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艺术[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静;;雄辩建构事实?——从修辞学视角分析西方新闻报道的传播技巧[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2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毕文胜;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及其解答[D];厦门大学;2007年
6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霞;王小波的接受史和流传史[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鑫渝;亲密关系的变革与另类表达[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晓飞;“十七年”与“第三代”:当代诗歌写作的两极[D];西南大学;2006年
5 任莉莉;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李成季;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及其超越性[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顾大伟;评析鲍德里亚[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杨;现代数码版画独特的艺术形态与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瑞;论中国当代油画语言与传统文化意象的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文萃;后现代视阈下的教师观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2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52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