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视角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视角
【摘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研究生教育系统"内卷化"的背景下,日益显现出复杂性的组织特征。基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做到主体的多元协同与质量问责相结合、客体的多层次性和系统优化相结合,同时还应注重保障环境的内外兼修。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内卷化 复杂系统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在深刻的变革中也在进行着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祖军;;论转型期教育内卷化及其破解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尧;;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创新人才[J];理论界;2013年01期
3 赵军;周玉清;;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研究新视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6期
4 廖湘阳;;重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清;王凤华;郎永杰;;论大学内部绩效评价[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刘淑芸;;2007版澳洲质量培训框架下海外项目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以澳大利亚海外项目“博士山学院—上海电机学院”质量审查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3 郑安文;;学位论文摘要的译文质量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张海川;张立刚;;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与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5 马廷奇;;评后整改: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刘淑芸;;2007AQTF框架下澳大利亚海外项目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以澳大利亚海外项目“SDJU-BHI”质量审查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年01期
7 梁忠环;;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年04期
8 刘明杰;宋英兰;李楠楠;;中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实践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23期
9 徐莹;;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4年06期
10 王晓伟;高瑞;马强;;公安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法学专业研究生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曹梅娟;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构建的理念和策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付雪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梁燕玲;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廖益;大学学科专业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丁丽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潇;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刘源;研究生教育质量功能展开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费菲;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量性和质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鸣燕;英国专业博士教育发展研究(1992-2011)[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永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4 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宏观层面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5 赵西萍;谈谈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J];江苏高教;1999年06期
6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0期
7 王天恩;日常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J];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8 李方;;教育研究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J];教育导刊;2009年09期
9 蔡婷婷 ,朱东华;按学科、专业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11期
10 刘志民;张日桃;;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本祥;复杂系统的预测、组织与控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02期
2 李以渝;试论复杂系统律:整体性原理新探索[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彭纳揆;邹素文;;论系统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J];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4 范冬萍;;复杂系统的突现与层次[J];学术研究;2006年12期
5 范冬萍;;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新进路[J];学术研究;2011年11期
6 刘松;;面向信管专业的复杂系统课程体系构建规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时龙;;复杂系统研究的基本思想及教育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07期
8 赵总宽;复杂系统与辩证逻辑[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吴丹;魏雷;;复杂系统:高校管理研究的新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4期
10 冯敏;方耀楣;;复杂系统视域下的高校核心竞争力诠释[J];江苏高教;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梅;金鸿章;;基于熵理论复杂系统的脆性[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六分册)[中南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2 狄增如;;复杂系统研究及其对经济系统分析的影响[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3 杨安华;彭清娥;刘光中;;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建模方法[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卷)[C];2000年
4 殷光伟;郑丕谔;;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殷光伟;郑丕谔;;复杂系统建模综述[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王成红;王飞跃;宋苏;贺建军;;复杂系统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刘佩勇;张庆灵;杨晓光;杨光;张悦;;生物复杂系统及其模型化研究方法与应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尊栋;贾利民;柴园园;;复杂系统普适性控制方法的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董淑英;王帅;;复杂系统的系统认识[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琦;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在危机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荣盘祥;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理论框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罗吉贵;复杂系统中涌现形成机理的讨论[D];上海大学;2008年
4 郭健;突变理论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薛萍;复杂系统的信息脆性风险研究及在网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李玉剑;复杂系统中集体行为和临界现象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蔡世民;复杂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志华;复杂系统中合作涌现的几种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廖守亿;复杂系统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及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邹盛荣;双层网、群落、级联事件等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德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复杂系统脆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李绍良;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3 王镇岭;复杂系统、科学引文网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颜克胜;基于维度约简的复杂系统异常模式原因追溯[D];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晔;基于非合作博弈论和脆性突变理论的复杂系统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6 郭健;基于突变理论的复杂系统的脆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孙志平;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琦;复杂系统的脆性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唐伟勤;复杂系统非线性评估技术[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王前进;复杂系统降阶相似模拟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76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7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