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学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本文关键词:技术科学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科学 工程硕士 实践能力 工程教育 研究生教育
【摘要】:认为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而技术科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工程实践的纽带,技术科学素养是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活动的精神文化保障。从技术科学的视角探讨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问题,认为工程硕士应该具备三种实践能力,即:独立开展工程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工程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的能力、基于现实需要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同时指出了培养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五个着力点。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2013Y07基于技术科学思想的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编号:B1-2013Y07-01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随着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现代工程已朝着“大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方向发展,技术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关系日益紧密,技 术科学与工程应用发展很快,这就要求工程教育要注重前沿性、时代性和专业性,要根据现实变化调整知识结构体系,要注重学科建设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辛;技术科学的意义与今后的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12期
2 钱学森;;论技术科学[J];科学通报;1957年03期
3 郑哲敏;关于技术科学与技术科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2期
4 韩立强;张鸣放;黄金林;;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华;张平;周玲;;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涂元季;钱学森的建筑科学观[J];长江建设;1999年02期
3 鲍世行;;构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写在《城市发展研究》创刊百期之际[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4 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0期
5 黄顺基;;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探索[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苗东升;;系统科学家钱学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黄顺基;;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谢莉萍;陈玮;章云;;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高俊;地图、地图制图学,理论特征与科学结构(续完)[J];地图;1986年02期
10 罗卓林;半导体针杆的限流特性分析[J];电网技术;199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力学学科《学科发展与优先领域战略研究报告》[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洪友士;;郑哲敏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成就——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3 李家春;;中国力学学会50年[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4 程耿东;刘则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技术科学课程体系——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与工程教育[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德明;刘则渊;;探索科学的复杂性——从微观到宏观的知识计量[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哲敏;;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钱令希;;钱学森先生与计算力学[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朱如曾;;钱学森开创的物理力学之路[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谈庆明;;钱学森与力学[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洪友士;;钱学森物理力学思想与力学所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天强;技术规律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田文超;MEMS及纳米接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立新;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朱建育;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艾新波;成效导向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叶立国;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及其哲学思考[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伟;钱学森科学学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沛;科学发展观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黄松平;中国原子弹工程人才结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申海兰;MEMS粘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田逸;美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屈天鹏;基于SCI的辽宁省高校自然科学学科分布与合作网络知识图谱[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丫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秀梅;论钱学森的科学技术观[D];山东大学;2012年
9 张晨秋;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鹏;在线学习分类评价模型的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路甬祥;再谈现代工程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睿;张二虎;武秋敏;;印刷类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年04期
2 贾强;苏同营;;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2期
3 胡凤雏;闫大柱;;中美研究生工程教育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5期
4 刘旭;张国yN;;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趋势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年02期
5 刘浔江;谈工程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的数学体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77年03期
6 路甬祥;薛继良;;现代工程教育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04期
7 路甬祥,王沛民;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8 上官军;突出工程教育特点 深化教学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劳伦斯·P·格雷森;陈慧芳;;美国工程教育简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10 张维;;工程教育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J];群言;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覃永晖;;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建伟;苏东林;孙则怡;张有光;;工程硕士招生与培养方法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文;王建荣;;相同领域工程硕士群体论文分析与评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论文[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黄维;;面向应用培养具有“三创”能力人才——浅议全日制光电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建荣;毕晓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吶蔾 ;;_灥鹿こ倘瞬排嘤贫瓤刺ㄍ骞こ探逃奈侍饧拔蠢凑雇鸞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于晓勇;李振键;;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改革与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裴昌幸;于晓飞;王汉江;;提高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手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春红;秦现生;唐虹;;美德日的工程教育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铁镛;;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工程教育[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金振蓉;工程教育发生重要变化[N];光明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劲松;工程教育亟待改革[N];光明日报;2003年
3 记者 姜澍 实习生 李莹;工程教育不是培养高级技师[N];文汇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徐敏 实习生 丁学勤;工程师应能动手动脑动口[N];解放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莞昀 通讯员 屈彩云;要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大学工程教育[N];新清华;2006年
6 记者 刘玉;全国人大代表王祖温:工程教育应改变“学术化”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记者 王乐;上海启动“卓越教育”计划[N];文汇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冯琨 刘思思 整理 教育部副部长 陈希;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微;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赵凤华;大学工程教育与大学发展研讨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妍;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曼菁;基于学生满意度评价的工程硕士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贺明杨;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张紫杭;中美工程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6 毕忠宜;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王柏超;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杨亮;第三部门视域下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马鹏飞;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戴伟伟;印度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40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24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