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01:17

  本文选题:古代文论研究生 + 创新能力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12年35期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应做到区分教学对象,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拓展研究空间。
[Abstract]:The postgraduate cours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art.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in the course teaching,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teaching object, make clear the training goal,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Perfect the training goal,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space.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2011年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创新课程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6.2-4;G6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刚欣;另一种角度看鸳鸯蝴蝶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杨巧丽;“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现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沈艾娥;夹缝中的叹息——从话语主体的角度重读《桃花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庞沁文;;现行出版学概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02期

7 董学文,盖生;文学原理的书写及学科未来构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朱丕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之典型理论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唐扣兰;结构主义对《荆棘鸟》生命意识的阐释[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5期

10 张邦卫;论传媒批评的存在空间及局限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小婷;空间的诱惑——从接受之维谈小说艺术的空间观[D];河南大学;2001年

2 陈建华;论明清杂剧的雅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笑瑛;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叙事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姣玲;姚燮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商昌宝;丑在《高老庄》中的艺术价值[D];延边大学;2003年

6 贾存军;语文互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任万军;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芳;诗意的栖居——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9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63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863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