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12 15:59

  本文选题:全日制工程硕士 + 校企合作 ; 参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02期


【摘要】: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通过调查分析、科学研究、教育实践与改革,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贯彻"分类培养、标准有别"思想,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形成的一套科学合理、面向国防工业需要且适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 pilot college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form, actively exploring the law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carrying out "classified cultivation". The idea of "different standard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et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nd apply to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ve training system.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培养处;
【基金】: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2-JY-00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冬梅;刘二莉;燕瑛;;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2 苏东林;江月松;阎照文;孙则贻;;构建电子信息类博士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3 李未;;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辉;;谈新时期工程硕士教育模式“科学发展”[J];高教论坛;2009年09期

2 魏玮;;试论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期

3 何礼果;夏雨;罗雅璐;;试论研究生专题类课程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6期

4 邓军;张寿庭;刘大锰;段红梅;杜杨松;;地矿行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年01期

5 张建设;朱爱意;;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海洋生态学课程教改[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11期

6 王芳;贾青青;;建立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探索与思考[J];科研管理;2010年S1期

7 彭晓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8 叶能胜;;研究生课程《生命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9 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10 张鸿莹;;对煤炭行业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炭;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玲玲;MPAcc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D];暨南大学;2011年

2 贾周圣;研究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蓉 ,王晓光 ,李存荣;试卷评估标准化研究及试卷分析软件开发[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2 孙建侠;;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相关问题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3 曹中平;考试分析与教学反思:以一门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2期

4 赵群;;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周玉清,沈红,毕世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及带给我们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金红梅;;基于对教学意义重新认识的研究生课程改进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9期

7 贺祥,陆小新;优秀博士论文从何而来——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Z3期

8 杨颉;对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以及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学;刘占英;李昆;;基于问题的工程硕士多样化培养模式探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常颖;;对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几点思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唐毅谦;陈琳;王钟箐;胡强;朱睿;贺佳;;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成都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1期

4 王天凤;对工程硕士教育的几点建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张晓丽;;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十年回顾[J];石油教育;2009年03期

6 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7 刘洪;龙学渊;李文华;曾庆恒;;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8 刘勇涛;周玉玺;;分类培养思想指导下的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8期

9 程书强;杨建斌;;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5期

10 刘惠琴,沈岩,张文修;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蒋丹;;我国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徐俊波;王德才;于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何培玲;张兴丽;;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喜秋;;对校企合作培养农经人才模式的思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赵兴太;郭晓燕;;新形势下研究生与企业合作管理模式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程韧;平子良;;探索校企结合模式,建设一流工程教育训练基地[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关铁云;赵雁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构建探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张更辉;;从产业需求和就业去向看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天津市区域内高校为例[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孙运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宁;上海校企合作“升级”[N];解放日报;2003年

2 ;借助校企合作 构筑创新服务体系[N];经济视点报;2009年

3 记者 冯骏;石大与天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N];兵团日报(汉);2010年

4 通讯员 易果 瞿晓华;校企合作共创新型工业[N];团结报;2010年

5 驻昆山首席记者 姚喜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N];苏州日报;2011年

6 岳娟红;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合作项目对接[N];太原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吴洪;校企合作,巧解企业研发人才瓶颈[N];福建日报;2009年

8 记者 姚颖盈;校市相融校企合作你兴我荣[N];柳州日报;2011年

9 全国人大代表 华旗资讯集团总裁 冯军;把“校企合作”进行到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10 记者 周卫东 通讯员 童吉根 罗盘军;湖北汽车钢板弹簧厂校企合作喜获“五大提高”[N];黄冈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向河;我国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柏晶;校企合作举办高等学校的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及策略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7 吴勇;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占侃;校企合作关系对高校科研产出的促进作用[D];南京大学;2013年

9 胡玲琳;试论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伟;普通高校工科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9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879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