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教育中引入淘汰机制的应然考量
本文选题:博士生 + 淘汰 ; 参考:《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实践证明:淘汰机制的引入必然可以促进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国内博士生教育仍维系着近乎"零淘汰"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生态平衡的应然法则,依托风险管理与评估的应然判断,质量观视阈下的应然价值和教育理念回归的应然指向等四个方面的应然考量,意在全面论证引入博士生教育淘汰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prov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elimination mechanism can certainly promote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domestic doctoral education still maintains the "zero elimination" education mod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ught to be" rule based on the balance of education ecology, and relies on the ought judgment of risk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the mechanism of doctoral education elimination, four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and the return of educational idea.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分类号】:G64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世彬;傅毓维;;英美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2 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3 杨艳;;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借鉴——兼论职技高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常运英;;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探析及启示[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陆;建立并实施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王璐佳;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D];中南大学;2005年
3 贺中元;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翟慕华;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1981~2005)[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慧燕;高校研究生兼职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梁亦菡;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万小娟;学位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岩;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玲;研究生学习观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锐锷,胡安娜;英、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沈堰奇;李华树;;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晓琴;从北大“末位淘汰制”看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特点[J];成人教育;2004年02期
4 陈少雄,王静一,尹柳银;美、英、德、日四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马桂敏,姜尔林,戚蕊,曹贵平;研究生教育淘汰制问卷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6 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7 周珞晶;张春元;方毅;张宇航;;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制度改革成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1期
8 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安德智,张秀坤;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介——历史进程、特点及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戚蕊,马桂敏,曹贵平,姜尔林;高校研究生淘汰制改革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懋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10期
2 史济怀;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的一点意见[J];教育与现代化;1995年01期
3 汪志宏;博士生培养应专才与通才教育相结合[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年03期
4 吕永秋,何希信,张莉,薛南青,袁桂荣;目标管理和竞争机制在高校博士生培养中的应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崔凯;我国食品专业博士生培养现状[J];食品与机械;2000年01期
6 梁传杰;杨怿;;论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7 ;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博士生培养工作调查汇报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1年03期
8 顾秉林;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Z1期
9 陈建平;;制约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若干制度因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5期
10 胡璇;;日本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姝颖;;浅谈法国高等教育中体现的人本主义教育特点[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2 李文利;刘文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文化与制度建设[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婀娜;南开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N];人民日报;2006年
2 张记争;如何应对MBA入学面试[N];人才市场报;2006年
3 记者 刘昊;1.3万人次报考电影学院[N];北京日报;2009年
4 王大中;规模不可盲目跃进博士生培养重在提高质量[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崔雪芹;面对问题文科博士生培养如何前进[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徐鹏;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专题研讨博士生培养质量[N];新清华;2009年
7 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郑泉水;也谈博士生培养[N];新清华;2004年
8 记者 罗霞;昆工大博士生培养措施实[N];云南日报;2004年
9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印杰;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要着眼于理念、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徐家玲;视觉艺术博士生培养目标之惑[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莫甲凤;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莫甲凤;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史苗;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沈通;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慧;中美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周林颖;博士生导师评估及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2007年
9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欣;香港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62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96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