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式:欧洲博士学位
本文选题:博士生教育 + 国际合作 ; 参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1期
【摘要】:研究了欧洲博士学位的发展历程及模式,分析了建立欧洲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讨论了阻碍欧洲博士学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指出,尽管自欧盟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欧洲博士学位的概念,但直到最近才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包括欧盟委员会、欧洲大学协会、欧洲能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代表和博洛尼亚进程等多方努力的结果。虽然欧洲联合博士学位的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其合法价值获得真正认可还需要很长的路。由于部分欧盟成员国各国的法律规定以及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内仍然广泛存在着"鼓励学术保护而非促进合作"的保守思想,导致产生了一些问题。阻碍新的联合博士学位发展的两个主要原因是:错误地将国际流动作为目标,而不是将其作为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策略;广泛担忧一体化将破坏欧洲博士课程的多样化,导致出现同质化。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mode of European doctorate, analyz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establishing European doctorate,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doctorate,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a European doctorate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star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t was not until recently that the issue was addressed, the article said. This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efforts, including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representatives of Europe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can award doctorates, and the Bologna process. While the work of the European Union Ph.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ts legal value is still a long way from being truly recognized. Some problems arise because of the legal regulations of some EU member countries and the conservative idea of "encouraging academic protection rather than promoting cooperation"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two main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joint doctorates are the mistaken targeting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rather than a strategy for doctoral education, and the widespread concern that integration will undermin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uropean doctoral programmes. Lead to homogenization.
【作者单位】: 罗马萨皮恩泽尔大学心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王秀红;;我国情报学博士生教育现状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6期
2 马铁东;;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3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4 王昕红;张晓明;;博士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评价——基于八所大学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刘鹏飞;;博士的智慧[J];黄金时代;2006年07期
6 杨倩;;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师资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7 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8 ;陈香梅女士受聘浙江大学名誉校董[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9 薛惠娟;;国际合作班中国阶段教学模式新探——对中国学生留英经历之反思[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沈文钦;赵世奎;蔺亚琼;;美国博士生流失率与淘汰制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士宏;;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与企业结合[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郑永彪;;关于中国MBA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Khunying Suchada Kiranandana;;大学发展中国际合作的途径(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国际合作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Abdou Salam Sall;Cheikh Saad Bouh Boye;;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与大学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国际合作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Paul Johnson;;国际合作与大学发展:未来的挑战(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国际合作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7 吴晓潞;演杨;;国际科技合作是高校引智的新增长点[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8 史四卿;;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9 樊建军;林晓冬;郑玉荣;沈如群;方伟岗;;北京大学医学部“十五”“211工程”建设成效分析及其管理经验和体会[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10 吴静研;;高校实物档案的收集[A];北京高校档案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张武明;我省高校国际合作不断扩大[N];江西日报;2009年
8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年
9 苏州大学 罗时进;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江涛;清华新政,将“博导”头衔打回“原形”[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荣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燕京晶;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立迁;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博士生奖学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3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96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