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生教育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以美、法、日三国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1 08:33

  本文选题:研究生教育 + 国家创新体系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


【摘要】: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经验已为各国认同。纵观当代发达国家,无不从抓研究生教育入手,不断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二者有机统一,进而达到促使本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通过借鉴美、法、日三国研究生教育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从而为我国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Graduat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promote each other, the experience of common develop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ll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mod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ll from the grasp of graduate education, constan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wo, and the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national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Japa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研究生教育、大学科研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01175)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冠新;;法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2 白华;;新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3 毛文波;;法国 从竞争点出发竞争未来[J];创新科技;2006年07期

4 张成岗;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5 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范柏乃;褚立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支撑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7 王超明;美国研究生教育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赵敏;臧莉娟;;美国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6年06期

9 高淑贤;20世纪90年代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04期

10 周琪,徐修德;试析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及特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路阳;郇红;;论高等学校章程的性质[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杨世秀;;从英国大学的管理体制看大学管理[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3 刘祖良;赵强;;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功用——中国站在了奔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起点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胡国富;赵东旭;张清兰;李凤兰;;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5 李联明,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6 汪辉;日本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及其对大学组织结构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7 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8 袁祖望;;美国高校自治与自律的统一机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9 李振玉;;日本研究生教育的“三化”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10 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国;;中法高等教育教学的比较与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立武;;近年西方中世纪大学研究概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袁晋宛;张东亮;单汨源;;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战略框架的构建——中美国家创新体系对比研究[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晏成步;;“达特茅斯学院案”与“灯塔的故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晓光;董维春;;战后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特点及其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7 冯晓玲;;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协调[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韩萌;;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李英英;张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德国双元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正峰;;学术自由的保障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以2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例的考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如意;临时教育会议与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慧洁;巨型大学组织变革[D];厦门大学;2003年

6 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8 陈万思;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郝瑜;论陕西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景全;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队伍结构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嫣嫣;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赵海燕;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毛宝胜;高校资助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杨;基金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朱海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汤琳;我国一流大学有形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衡博,陈运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J];当代经济;2003年06期

2 张成岗;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3 陈廷柱;;我国高校推进战略规划的历程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程桂云;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5 龚维玲;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3期

6 陈昭锋;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制度创新途径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3年06期

7 董金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三大主体角色新动向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8 王虹,王红梅,丁荣娥;从美国的科研创新环境看营造创新环境的重要性[J];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9 王辉;美国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1963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963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