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to train graduate students jointly. At present,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mainly includes the joint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projects, the joint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ic entities to trai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talents to concurrently serve as university graduate tutors.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jointly set up professiona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ventur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joint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other models. In terms of specific strategies,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l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viding policy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Drawing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mode in the joint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emphasize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learn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芭芭拉·科姆;戴甚彦;陈洪捷;;通向博士的路径:在精英选拔与规模扩张之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11期
3 刘娟;;南非“首席科学家计划”的实施及其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2期
4 吴子贵;胡旭阳;;浅议博士研究生培养与产学研耦合新模式的建立[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9期
5 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05期
6 刘缨,胡赤弟;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8期
7 谢晋洁;王文奎;孙宁;;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温凤媛;马立红;;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温静;黄伟九;罗云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10 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元月;冯永庆;吴春霞;秦岭;;产学研耦合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2 俞宁;廖林清;何周继;;面向汽车产业链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李水清;梅平;罗跃;;应用化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4 苏彦;;教学信息化研究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5 张寒凝;张凌浩;;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南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自主创新改革实践[J];创意与设计;2010年05期
6 金珊;;借鉴国际经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10期
7 陈荣莲;徐小勇;丁兴贵;徐庆富;;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新模式——钱伟长教育思想实践[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8 蒋兰陵;;金融危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9 夏淑华;;高职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12期
10 白晶;宋艳霞;孙和平;潘树林;;教科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敏;;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胜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峰;体育院校教育实习不充分耦合状态的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吕巍;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龙栋炜;中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政策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怡;甘肃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广远;产学研合作下适合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德国学士与硕士学位教育[J];德国研究;2002年04期
2 王艳;施志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年04期
3 祝阿牛;产学研结合形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4 刘缨,胡赤弟;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8期
5 郭文兵,魏建平,周英;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张凤莲;日本怎样发展研究生教育——兼谈我国发展研究生教育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7 朱新华,宿金勇;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8 胡四能,赵凡湘;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9 曾宪军;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师;2005年02期
10 刘富春,曾宪军;产学研合作的类别浅析[J];经济师;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高妙仙;;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J];海峡科学;2011年03期
3 王珂;黄维柳;;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 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刘淑芳;周明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学科创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J];职教通讯;2010年04期
5 丁芸;鲍燕宁;;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6 赵巍;刘苹;赵聪;;中美两国产学研模式比较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方胜强;程水红;;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02期
8 楼成礼,孟现志;新时期研究生素质教育综合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2期
9 姜孟春;我国体育商业化模式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1995年02期
10 何红霞,沈海琴,毛学信;我国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形态模式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研究生培养[A];张上隆果树学文选[C];2006年
2 黄志龙;朱位秋;郑耀;陈伟球;;探索力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郑一淳;;依附于本科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初析[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姚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任秀莲;魏琦峰;韩家军;曹立新;;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方炎;王卫宁;;光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裴建明;朱妙章;;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研究生培养感悟[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8 刘景彦;刘琴;;经济危机形势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兵涛;苏亚欣;;提高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若干思考[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利军;吴广宁;;高电压技术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N];中国航天报;2006年
2 周燕虎 沈文斌 黄明明;炮院南京分院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晖;副教授也能当博导[N];河南日报;2008年
4 铁铮;北林大探索出研究生培养新途径[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5 熊丙奇 (作者为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教授);研究生培养学制为何“朝三暮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孙亚斐;专家探寻研究生培养新思路[N];兰州日报;2007年
7 薛惠娟;增加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N];河北日报;2008年
8 王玉初;研究生学费“以奖代免”值得期待[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记者 张哲浩;西交大协议约束研究生培养[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李凝;周济: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盖艳梅;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薛伟;现代远程教育5S学习支持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文清;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及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李平;我国企业智力资本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小红;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王欢苗;企业社区关系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9 李涛;矿业权二级市场建设模式与交易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吴前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莉;高校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激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冬海;我国高校研究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朱晓鹂;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4 李慧生;Bragg光纤在光纤放大器中的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5 周复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张荣霞;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比较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7 王建国;中学物理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志文;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洪阳;我国高职钢琴学科分层次教学可行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英;中学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3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283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