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0-01-28 02:17
【摘要】:正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创建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它以突变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了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汲取耗散结构理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协同学揭示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运用协同学中开放与非平衡态、竞争与协同、序参量与伺服等观点,就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一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柳洲;古瑶;马莉莉;;强化我国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对策分析——美、英、法等国跨学科教育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6期

2 易小明;;研究生创新能力生成的主体条件[J];齐鲁学刊;2007年01期

3 吴宏翔,熊庆年 ,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丁春贵;曾小玲;;论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制约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肖箭;关于特征指数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4 高春凤;;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5 王瑞妮;;协同治理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需求表达机制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6 王行靳;高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村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7 周进珍;;人类生存的终极思考——论韩少功《山居心情》的生态美学意蕴[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裴德超;李国;;协同学视野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任红勇;范方;;系统自组织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再构[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10 柴坤;;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涛;陈森发;姚天行;宋跃武;;智能引导与智能控制的协同[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杨航;;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闫旭晖;;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组织管理本质研究——基于复杂系统演变的分析[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杜疆;;突现论与心—身协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昌灏;;以超循环系统理论解读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郝云宏;李文博;曲亮;;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娄峥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行政体制改革内在机理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汤雪梅;;Web2.0的自组织特性研究[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徐小峰;面向船舶制造协同物流网络的资源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劲松;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前;开关电源的协同控制理论及脉宽调制应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李正军;林—浆—纸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胡宁;基于协同的域间路由管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武文宾;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朱小妹;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中死亡恐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玲;基于复杂性范式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9 马艳粉;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德森;试论交叉学科教育与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1994年12期

2 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10期

3 赵炬明;博士论文的作用与性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1期

4 孙萍,朱桂龙;浅议高等学校的跨学科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常崇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吴振球,熊财富;深化高等教育的交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01期

7 薛澜,龚绪;欧洲的学科政策及学科交叉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08期

8 魏光;论交叉学科发展与高等教育转型的新含量[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01期

9 博士生培养工作调查汇总小组;博士生培养工作调查总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年04期

10 刘桔,林梦泉,侯富民,王战军,任增林;从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看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晶玲;;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与研究生培养[J];中国研究生;2006年02期

2 葛星,王惠芬;知识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10期

3 迟亚娟;;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研究生;2006年06期

4 贾镇;;读研,直面收费时代来临[J];黄金时代;2009年12期

5 侯彦芬;;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选择[J];教书育人;2006年02期

6 王立江;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03期

7 裴江红;唐川林;何国旗;谭艳萍;;科学研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高崎;冯兵;贾红丽;;浅析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9 ;我国独立自主培养研究生成绩显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年02期

10 郑南宁;;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超越前人的勇气[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庆朝;;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久义;李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炎锋;朴春君;李俊梅;;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4 姚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刘燕平;黄岑汉;;中医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岑汉;刘燕平;;论硕士研究生自主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倪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孔云霞;;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妙花;曹春;赵乃良;;优化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和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斌;;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林霞 实习生 王霞光;我省成立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N];山西日报;2006年

2 文字整理 阮莉珠 刘們;产学研架起研究生培养通衢[N];上海科技报;2005年

3 黄尚斌 张谯星;研究生培养如何走出迷途?[N];海南日报;2005年

4 记者 徐敏;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N];解放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刘超 王乐;河南高校“抱团”培养研究生[N];工人日报;2011年

6 何春雷;取消公费研究生成趋势[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记者 阮莉珠 刘們;今天我们怎样培养研究生[N];上海科技报;2005年

8 沈柬贝;助研经费风波背后的高教改革难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廖卉邋孙巡;多读三年书,值还是不值[N];新华日报;2008年

10 计琳;上海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加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孟洁;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杨志宏;高校组织结构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志娥;基于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雅静;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勇;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朱静然;美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谭源渊;广西高校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健;中科院兰州分院研究生及导师基本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小丹;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3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573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