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长平;;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吴菁;;协作式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2期
3 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4 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詹晓力;“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贵珍;冀宇佳;;学科公司:校企结合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探索——以北京理工雷科公司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5年06期
2 张玉辉;刘有升;;灰色模糊综合评判视角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素质提升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3 王长平;王建波;徐辉;李秀霞;宋汉君;;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年27期
4 丁金华;;“五位一体”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四川建筑;2015年01期
5 尹伟巍;;研究生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J];辽宁教育;2014年22期
6 杨馥毓;;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硕士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思考[J];教育探索;2014年09期
7 张颖;郭守东;司艳红;翟雷;赵晓民;秦树存;;构建转化医学环境,提高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年02期
8 杜栋;庞庆华;蒋亚东;;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03期
9 高亚楠;马勇;;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经济;2014年01期
10 胡朝斌;陈新;郭兰中;;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玲,杨晓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03期
2 裴旭,张淑林;从国际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评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变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3 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4 张淑林,裴旭;高校 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6期
5 李光丽;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若干思路[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蔡克勇;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何世娣,王国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应安明,林军,王桂玲;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途径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刘丽琳,孙久厚;建立公共实验平台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Z2期
10 张世红;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延民;黄晓丹;刘治华;;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8期
2 陈南坤;周彬;周超英;;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2期
3 苏楠;马莉;;协同创新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14期
4 周莹;;校企联合培养之我见我感[J];中国研究生;2016年04期
5 王正青;;欧盟国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策略与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12期
6 叶西宁;孙自强;刘漫丹;侍洪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7年05期
7 钟志贤;孙宝福;;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06期
8 崔玉波;赵丽;张平;;地方高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J];世纪桥;2013年03期
9 陈平;赵艳荣;刘荣进;吴一;杨义;韦家崭;;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9期
10 朱鹏宇;;校企联合培养博士 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J];管理工程师;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继峰;魏久传;李增学;尹会永;郭建斌;谢俊;刘海燕;;校企联合培养煤矿地质卓越工程师[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3学术年会——产学研结合教学基地建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龚荣;苏东海;李丙红;耿文茹;于滢;徐诺;;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经验总结与思考[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3 高巍巍;;基于外语特色的校企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4 魏庆朝;;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丽;安卫华;冯嵩;;卓越机械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A];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5年
6 陈思宇;;基于企业业师联合培养的“参展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A];首届全国会展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徐家文;梁刚;王建永;刘爱莲;王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A];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上册)[C];2016年
8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牛磊;黄庆华;陈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锋;校企联合培养或为出路[N];海南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雪林;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成果初显[N];文汇报;2007年
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 顾奋玲;探索CPA专业方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N];中国会计报;2014年
4 记者 陈怡希;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取得实效[N];云南日报;2018年
5 记者 龙镇;官校企联合培养工业设计研究生[N];广东科技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钢 刘磊 通讯员 田红 蔡京君;创新人才是这样炼成的[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记者 吴春燕;校企合作缓解大学生就业难[N];光明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李永亮 吴超;石大与北京生泰尔集团签约联合办班[N];兵团日报(汉);2011年
9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琳;校企联合培养的融合评价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赵露霞;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有关问题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蔡德彦;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李平;校所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5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淳;地方政府与高校互动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曹成秀;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金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73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57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