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2:06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校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发展尖端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 自198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的十年间,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发展的高峰期,已为经济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高层次人才。然而,随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短缺状况的逐步缓解,社会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高校沿袭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原有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不但不能解决社会各行各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反而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又形成了国际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等几种具体模式。本文通过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和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现状的研究,为促进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定义给出了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为论文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对现有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的优势与不足;第三章,对我国当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在法律法规建设、产权关系梳理、评估体系建设、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合作主体间观念差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发展;第四章,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在树立新理念、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评估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对策。 本文突破了以办学形式、科研创新、经济效益等为重点对合作教育进行的研究,而是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形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 合作教育 联合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12
- 1.研究背景7-8
- 2.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3.研究意义10
- 4.研究方法10-11
- 5.研究思路11-12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12-17
- 1.1 相关概念12-13
- 1.1.1 合作教育12-13
- 1.1.2 研究生教育13
- 1.1.3 研究生培养模式13
- 1.1.4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13
- 1.2 理论依据13-15
- 1.2.1 经济全球化13-14
- 1.2.2 知识产业论14
- 1.2.3 协同论14-15
- 1.3 联合培养的社会基础15-17
- 1.3.1 学生需求15
- 1.3.2 学校需求15-16
- 1.3.3 用人单位需求16-17
- 第二章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分析17-21
- 2.1 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17-18
- 2.1.1 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涵义17
- 2.1.2 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评析17-18
- 2.2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8-20
- 2.2.1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涵义18-19
- 2.2.2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评析19-20
- 2.3 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20-21
- 2.3.1 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的涵义20
- 2.3.2 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评析20-21
- 第三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分析21-35
- 3.1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21-30
- 3.1.1 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的现状21-26
- 3.1.2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现状26-29
- 3.1.3 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的现状29-30
- 3.2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30-35
- 3.2.1 国家相关法律的不足与滞后性30-31
- 3.2.2 产权关系不明31-32
- 3.2.3 缺乏评估机构与评估标准32-33
- 3.2.4 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33-34
- 3.2.5 参与主体的价值观、成就感之间存在差异34
- 3.2.6 合作主体间缺乏合作创新能力34-35
- 第四章 发展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思考35-42
- 4.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35-36
- 4.1.1 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观念35
- 4.1.2 树立教育市场化的观念35-36
- 4.1.3 树立教育多样化的观念36
- 4.2 健全和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36-38
- 4.2.1 加强立法,明确产权关系36-37
- 4.2.2 充分发挥合同效力37
- 4.2.3 加强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管理体制立法37-38
- 4.3 建立评估机构、确立评估标准38-39
- 4.3.1 相关评估机构的建立38
- 4.3.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38-39
- 4.4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39-41
- 4.4.1 进一步完善促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政策环境39
- 4.4.2 构建面向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39-40
- 4.4.3 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持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力度40
- 4.4.4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部门与地方的联动40
- 4.4.5 推动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40-41
- 4.5 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41
- 4.6 完善校外导师的聘任与管理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向明;秦婷;;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策略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10期
2 穆伟山;乔静雅;;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丽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雅静;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邢艳芳;省属高师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善玲;山东省校际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育质量保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宋力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7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