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8 05:50
人工智能已进入到与新工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要保持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必须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是中国未来学术研究和技术革新的核心力量,在"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前中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新时期,只有以工程创新为核心,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获取新工科建设更大的成功。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2019,(21)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工科”背景下引入人工智能
(一)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人工智能+新工科”加快融入高等教育
二、人工智能对新工科人才教育的影响
三、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建设
(一)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力度不够。
2. 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优化和完善。
3. 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二)团队协作式培养
(三)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张望,白英,梁丽芳. 高教学刊. 2019(07)
[2]新工科下硕士研究生跨校跨学科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 刘后广,程志红,杨建华,刘送永,程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20)
[3]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 王兆君,任兴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4]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模式探索[J]. 杨青山,戴庆伟,柴森森,余大亮,喻祖建. 中国冶金教育. 2018(02)
[5]人工智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重大转向[J]. 陈劲,吕文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6)
[6]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7]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 夏建国,赵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本文编号:3055421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2019,(21)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工科”背景下引入人工智能
(一)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人工智能+新工科”加快融入高等教育
二、人工智能对新工科人才教育的影响
三、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建设
(一)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力度不够。
2. 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优化和完善。
3. 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二)团队协作式培养
(三)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张望,白英,梁丽芳. 高教学刊. 2019(07)
[2]新工科下硕士研究生跨校跨学科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 刘后广,程志红,杨建华,刘送永,程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20)
[3]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 王兆君,任兴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4]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模式探索[J]. 杨青山,戴庆伟,柴森森,余大亮,喻祖建. 中国冶金教育. 2018(02)
[5]人工智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重大转向[J]. 陈劲,吕文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6)
[6]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7]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 夏建国,赵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本文编号:3055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05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