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能动者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对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30 15:55
现有国内有关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以经济学视角和政策学视角为主,两种视角均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文章以研究生"推荐免试"(简称:推免)工作的变迁为案例,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范式作为分析框架,对其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试图在理论上克服已有研究的缺陷。文章研究发现,看似静止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事实上经历了数次较大的变迁,在较大的变迁之间又存在着政策上的微调。在这一变迁过程中,环境和观念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部拥有政策制定的主导权,掌握了这一政策的制定和改变,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高校之间的博弈、作为政策对象的学生群体的行为策略则在制度的微调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是由于能动者在权力上的不对等,教育制度变迁呈现出"行政主导、博弈为辅"的面貌。研究同时发现,教育制度的频繁变迁中充满了非理性因素和"历史偶然性"。
【文章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二)不平等的能动者
图2能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工具的“精确设置”。[28]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总体性目标”无疑是平衡研究生生源的供需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等其他工作),“精确设置”则包括与“推荐免试”相关的各种比例、数量和流程问题。与这3个层次变量相对应的就是政策变迁的三级序列:第一序列的变迁是对精确设置的调整。这种细节性的调整往往每隔几年甚至每年都会出现。即使环境保持稳定,教育部对政策工具的精确设置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充满了困惑。教育部一边从“政策遗产”中汲取经验,一边对过去的决策进行修正,然而这种修正无法通过理性的计算“一步到位”。因此,教育部只能通过“试错”来接近理想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对现行政策的反馈声音为教育部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见,第一序列的变化更类似于是教育部对过去政策结果的自主回应,而非对环境变化的迎合,亦非对其他能动者的妥协。第二序列的变迁是对政策工具本身的改变。在“推荐免试”的历史发展中,这种变迁虽不及第一序列那么频繁,但也发生过多次。相比第一序列变迁,环境的影响在第二序列中更显著。也即,当政策不仅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而且被认为已经不能适应环境时,政策工具本身就可能被变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统考已经明显无法平衡研究生生源的供需问题,“推荐免试”制度得以产生。类似的,在面对扶贫发展和奥运热潮等时代课题时,平衡研究生生源供需的政策工具也越来越新颖而丰富。必须强调的是,第二序列的政策变迁并不等同于政策工具在“自然选择”中的“优胜劣汰”。首先,在采用新的政策工具时,既有的制度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国家政策法规演变研究——基于1978年以来国家政策法规文本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 刘磊. 复旦教育论坛. 2018(04)
[2]民办高等教育属性界定演变路径依赖与突破的博弈研究——基于1978年以来国家政策法规文本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 刘磊.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7)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逻辑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 吴东姣,包艳华,马永红.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6)
[4]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审视与反思——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 罗英姿,方超. 江苏高教. 2016(03)
[5]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J]. 马得勇,张志原. 政治学研究. 2015(05)
[6]教育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及对策——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换困境说开[J]. 陈彬,李明星. 教育科学. 2012(03)
[7]教育制度变迁的审视与反思[J]. 刘国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1)
[8]渐进变迁: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路径[J]. 余桂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2)
[9]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J]. 周晓蕾,樊平军.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6)
[10]论教育制度变迁[J]. 李江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1)
本文编号:3311693
【文章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二)不平等的能动者
图2能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工具的“精确设置”。[28]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总体性目标”无疑是平衡研究生生源的供需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等其他工作),“精确设置”则包括与“推荐免试”相关的各种比例、数量和流程问题。与这3个层次变量相对应的就是政策变迁的三级序列:第一序列的变迁是对精确设置的调整。这种细节性的调整往往每隔几年甚至每年都会出现。即使环境保持稳定,教育部对政策工具的精确设置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充满了困惑。教育部一边从“政策遗产”中汲取经验,一边对过去的决策进行修正,然而这种修正无法通过理性的计算“一步到位”。因此,教育部只能通过“试错”来接近理想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对现行政策的反馈声音为教育部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见,第一序列的变化更类似于是教育部对过去政策结果的自主回应,而非对环境变化的迎合,亦非对其他能动者的妥协。第二序列的变迁是对政策工具本身的改变。在“推荐免试”的历史发展中,这种变迁虽不及第一序列那么频繁,但也发生过多次。相比第一序列变迁,环境的影响在第二序列中更显著。也即,当政策不仅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而且被认为已经不能适应环境时,政策工具本身就可能被变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统考已经明显无法平衡研究生生源的供需问题,“推荐免试”制度得以产生。类似的,在面对扶贫发展和奥运热潮等时代课题时,平衡研究生生源供需的政策工具也越来越新颖而丰富。必须强调的是,第二序列的政策变迁并不等同于政策工具在“自然选择”中的“优胜劣汰”。首先,在采用新的政策工具时,既有的制度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国家政策法规演变研究——基于1978年以来国家政策法规文本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 刘磊. 复旦教育论坛. 2018(04)
[2]民办高等教育属性界定演变路径依赖与突破的博弈研究——基于1978年以来国家政策法规文本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 刘磊.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7)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逻辑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 吴东姣,包艳华,马永红.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6)
[4]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审视与反思——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 罗英姿,方超. 江苏高教. 2016(03)
[5]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J]. 马得勇,张志原. 政治学研究. 2015(05)
[6]教育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及对策——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换困境说开[J]. 陈彬,李明星. 教育科学. 2012(03)
[7]教育制度变迁的审视与反思[J]. 刘国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1)
[8]渐进变迁: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路径[J]. 余桂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2)
[9]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J]. 周晓蕾,樊平军.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6)
[10]论教育制度变迁[J]. 李江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1)
本文编号:3311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31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