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跨学科角度探究翻译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从学生选拔、课程设置及学生指导三个方面着手。本文认为:扩大招生范围、取消对生源的限制是实现学生学科背景多样化的前提;确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构建具有跨学科性的培养方案、建立灵活的选课机制是提升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基本条件;拓宽导师的学科维度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简言之,优质的生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多维度论文指导的动态培养模式可促进合格翻译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翻译学 跨学科研究能力
【基金】: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1BYY014) 2012年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研究”(2012ZGXM_0008) 201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当代中国文化精品外译管理平台构建研究”(13GWCXXM-3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3;H059-4
【正文快照】: 2014年7月第11卷第4期(总第60期)1引言我国现阶段翻译学博士(Doctor ofPhilosophy in Translation Studies)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注学术精神、优良学术潜质的高层次翻译人才。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翻译学博士需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洞悉国内外翻译研究前沿,具备过硬的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磊;彭大银;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2 王蔚虹;;博士生质量影响因素权重研究——基于五所高校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02期
3 张维;王存宽;;基于学生自主选课制的实践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10期
4 何沐蓉;朱浩;常军武;;跨学科培养生物医学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7期
5 曹在礼,郑兰哲;发挥集体指导优势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04期
6 吴世明;重视博士生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7期
7 何刚强;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5年02期
8 全守杰;;文科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的探讨——基于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论坛论文集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01期
9 王宁;;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大有作为[J];中国外语;2013年02期
10 陈纪瑛;郭文革;;美国研究生对中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观察和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松,张磊,蒋国俊;深化体制创新 促进学科交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芳芳;;对翻译本质的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1期
3 石雪;;多元市场导向的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世界;2012年10期
4 陈忠;开展现代生命科学教育,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高博青,董石麟;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及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6 吕娟妃;严海军;;提高农业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1期
7 黄敏丽;;重视对眼科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8 王吉会;;正确认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下放”现象[J];法国研究;2012年02期
9 孙东东;程海波;洪净;;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2期
10 周领顺;;“求真一务实”:译者行为评价——译者行为研究(其三)[J];英语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管晓霞;我国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7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9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王莉娜;翻译的折衷主义及伦理视角[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翔;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姝廷;学术英才群体接受高等教育背景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娜;中美高中理科资优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彦民;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怡;甘肃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波;[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赵凯博;贯通与开放:生物学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杨晨光;变译理论在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放;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秋凤;;研究生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炜,邹晓东;现代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新型模式研究——名古屋大学的流动型教育和研究系统(编译)[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张炜;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4 黄崴;从传统到现代: 中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历史走向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5 李寿德,李垣;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6 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7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8 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吴金光,曹燕萍;论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中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10 何德忠,王东红,张素荷,戴元淑;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本质为建设研究型大学创造条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农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于嘉林邋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 史长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姜澎;[N];文汇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菁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欣;香港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贾川;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刊编辑部;;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来访[J];满语研究;1990年02期
2 李榷;;美育有助于思考——冯珑珑成长的一点启示[J];父母必读;1986年03期
3 熊建辉;;漫谈外国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刘润清教授访谈录(二)[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1期
4 王栻路;;编者的话[J];汉语史学报;2012年00期
5 ;简讯[J];汉语史研究集刊;1999年00期
本文关键词: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5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