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述评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述评及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增长和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需求,在分析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的欧美等国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关键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改革
【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编号:HGJXHB111029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沿用至今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注重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其主要精力与资源都放在科学研究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承担着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高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姝蓉;梁敏乐;;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10期
3 李曼;韩敏;;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0年09期
4 王翠春;刘荣;;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08期
5 李世彬;傅毓维;;英美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6 左兵,许兰平 ,王政爱;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7 敬采云;;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28期
8 张建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考辩[J];学理论;2011年11期
9 戚业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成本补偿模式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1999年06期
10 杨梅;社会实践与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2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咏梅;陈少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川;崔碧海;;土木工程“工程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立山;姚丽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9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孙建华;;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3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8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记者 徐敏;本科生可直接读博士[N];解放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8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何勇涛;中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高远;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欢春;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23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2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