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师徒制”与“结构化”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师徒制”与“结构化”的比较
【摘要】:在探索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基础上,比较德国传统"师徒制"与新型"结构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师徒制"模式重视博士生尽早融入导师的教席工作,旨在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经验,而"结构化"模式为博士生设立了跨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研究平台,目的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应对更广阔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技能。传统"师徒制"模式和"结构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德国多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德国 博士生教育 师徒制 结构化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19世纪初期,柏林大学哲学院取代了神学院在大学的中心地位,并首次产生了由哲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博士生教育的开端[1]。德国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强调导师与博士生间个别化的交流,但近年来这种“师徒制”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在此背景下,一种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庞青山,谢安邦;德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2 朱佳妮;;德国“卓越计划”与“精英大学”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5期
3 沈文钦;王东芳;;从欧洲模式到美国模式:欧洲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4 秦琳;;从师徒制到研究生院——德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化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文钦;刘子瑜;;层级管理与横向交叉:知识发展对学科目录管理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2 张武军;谢辉;乔兰;温雅;;德国大学“精英计划”及对我国“985工程”的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徐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4期
4 祝伟伟;;德国的跨学科研究:以环境研究为例[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胡光志;陈云霞;;中国法学博士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借鉴与重构[J];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6 郭艳丽;;美国法学教育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7 朱佳妮;朱军文;刘念才;;高校协同创新:德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5期
8 张新科;刘辕;;从均衡发展到追求卓越——德国高等教育“卓越计划”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9 胡瑞;李忠云;陈新忠;;比较分析视野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刘宗劲;;高质量培养博士生的实践逻辑——基于个人两校经历对比视角的观察[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马爱民;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教育博士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申丽;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庆华;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贾震巍;西方大学文化与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6 郭艳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崔媛;我国研究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林莉;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计[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施华昀;我国高校硕士生教育的生师比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邵松鹤;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红,,余海林;研究生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美、中研究生教育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年03期
2 解茂昭;从传统走向未来———德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动向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吕东伟;博士生教育创新:谁之责?——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3 饶們子;博士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历史性问题[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李联明;濮励杰;张小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美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脉络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7期
5 梁桂芝;比较与借鉴——中国与国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技.人才.市场;1994年Z1期
6 冯帮;;美、英、日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7 朱宁洁;;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欧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8 陈欣欣,林功实,白永毅;美国著名大学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年01期
9 石长地;把好博士生培养的四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杨巍然;创新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J];中国地质教育;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钱琴;;谈德国大学教育[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3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4 赵蒙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透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刘传德;;试评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曾宁波;;试论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靳贵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薇薇;;国外硕士类型研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陈莉;;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吕海军;王德林受聘德国大学客座教授[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5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德国大学欢迎优秀学生前来留学[N];光明日报;2010年
7 张银霞 谷贤林;德国大学创新力的两项制度保障[N];学习时报;2010年
8 阎凤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术中心转移:德国大学兴衰的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刘潇潇;德国大学国际化水平跃居世界第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北方工业大学 郑丰;免费的德国大学教育将走向何处[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涂丽华;大学生命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肖绍聪;大学的哲学性格与哲学自觉[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冯典;大学模式变迁研究:知识生产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晓磊;博士生超期毕业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秀丽;博士生学术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4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2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