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下工程硕士培养标准及实现方式刍议

发布时间:2017-09-26 17:22

  本文关键词:“卓越计划”下工程硕士培养标准及实现方式刍议


  更多相关文章: “卓越计划” 工程硕士 培养标准 实现矩阵


【摘要】:"卓越计划"下工程硕士培养标准及实现方式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关键是准确制定工程硕士培养标准,避免按照学术型路径培养工程专业硕士;途径是以"卓越计划"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为指导制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标准,按照标准所确定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拟订标准的实现矩阵,将培养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作者单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卓越计划” 工程硕士 培养标准 实现矩阵
【基金】: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教育的政企校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SJG101)
【分类号】:TB-4;G643
【正文快照】: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生;李斌;郭初;;工科院校依托实习基地和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实践的改革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刘娟娟;谢文婷;;云南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4年18期

3 刘虎;严云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实训课程教学探索[J];办公自动化;2014年16期

4 黄英;雷菁;;高校实践教学中创新教育范式转型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年01期

5 谢华;;基于TQM理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电子制作;2014年24期

6 唐娜;张蕾;苏建福;陈丽芳;王彦飞;;海洋化工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3年04期

7 刘庆昌;;教育工学的范围和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2期

8 包艳华;石防震;潘炜;;试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31期

9 季晓宇;;软件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J];网友世界;2014年15期

10 刘峰;杨庆光;刘杰;;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2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婉露;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体验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柏超;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邢雅;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崔敏;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李筱琛;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正当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6 左学玲;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郭晓红;河南北部“面塑”在当地农村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8 侯琳琳;清末民初黑龙江社会教育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9 朱明;我国民办高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78-2008)[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孔凯;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查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杨倩;;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问题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Z1期

3 翟怀远;陈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4 李文灿;林清泉;黄玲;;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一;陆洪;王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应对措施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2 黄善富;;对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J];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S1期

3 代君;;突出工程技术特色 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5期

4 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04期

5 欧阳登轶;吴彤;苏保华;;指挥岗位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国防科技;2012年04期

6 付萍,杨惠敏;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04年04期

7 王东红;何德忠;刘东;方祯云;;建立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和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8 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9 丁毅强;张应春;;试析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胡慎信;王志英;;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 搞好部队工程硕士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建荣;毕晓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王丹平;;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黄维;;面向应用培养具有“三创”能力人才——浅议全日制光电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2007年安全工程硕士培养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记者 徐风;我国启动标准化研究方向工程硕士培养试点[N];中国质量报;2011年

3 吴建秀;2002年: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年[N];科技日报;2002年

4 陈贻新 记者 赖红英;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迅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赵三明;潍柴的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战略[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宝敏;拓宽工作思路 突出培养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霍效忠;合工大学位建设又上新台阶[N];安徽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陈敬农;与时俱进育新人[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曼菁;基于学生满意度评价的工程硕士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紫杭;中美工程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4 王柏超;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建荣;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系统性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黄慧;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7 张良辉;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4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24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e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