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本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人才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研究生教育更是集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现状的梳理可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已步入追求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有力的政策支持、多样的调控手段必不可少。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渐优化、制度化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没有随数量的增长而同步提高。 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创新和研究生教育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是创新能力的缺乏恰恰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这一现象的成因既有科学院系统和高等学校系统分立的国家科研体制模式的不足,也有研究生教育制度化发展时间较短,对研究生教育更深层次内涵的把握不够全面,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的欠缺。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30年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特殊重要的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与学生个性化培养间的矛盾,制度化管理与塑造学生创新精神的矛盾日益凸现。 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期待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诉求共同构成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出台的背景。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2003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为转折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矛盾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突破,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资助项目,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投入机制的改革。 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既需要来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也需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本文基于对F大学的个案研究,从院校层面为“创新计划”实施运作五年来如何继续深入发展,在组织结构的转变、学科交叉培养、项目的协同互补等方面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深入“创新计划”实施的项目层面,客观描述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对开放平台的运作、后续资金支持、导师和研究生内在创新动力的激发,尤其是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实例分析。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3
【目录】:
- 目录3-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导论8-1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综述10-13
- 1.2.1 高等教育创新与研究生创新11
- 1.2.2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11-12
- 1.2.3 基于已收集文献的思考12-13
- 1.2.4 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专著13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13-16
- 1.3.1 研究框架13-14
- 1.3.2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16-27
- 2.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16-21
- 2.1.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16-19
- 2.1.2 几点体会19-21
- 2.2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21-27
- 2.2.1 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21-23
- 2.2.2 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3-27
-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27-60
- 3.1 创新与研究生教育27-37
- 3.1.1 相关概念内涵分析27-29
- 3.1.2 创新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29-34
- 3.1.3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34-37
- 3.2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概况37-46
- 3.2.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出的时代背景37-39
- 3.2.2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历史回顾39-41
- 3.2.3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分项目实施情况41-46
- 3.3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特点和意义46-53
- 3.3.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特点46-49
- 3.3.2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意义49-53
- 3.4 国外经验的借鉴53-60
- 3.4.1 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一体化53-56
- 3.4.2 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运作56-58
- 3.4.3 美国博士生培养的基层组织58-60
- 第四章 F大学个案分析60-74
- 4.1 F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实施概况60-64
- 4.1.1 已承担的教育部"创新计划"项目60-61
- 4.1.2 校内创新资助项目概述61-64
- 4.2 F大学金融创新研究生开放实验室运作分析64-69
- 4.2.1 项目建设与进展64-65
- 4.2.2 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果和经验65-68
- 4.2.3 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68-69
- 4.3 F大学创新项目的发展与启示69-74
- 4.3.1 组织架构的重组69-70
- 4.3.2 开放实验室建设70-72
- 4.4.3 创新项目的未来发展72-7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4-76
- 注释76-80
- 参考文献80-82
- 后记82-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兰;彭青青;何仁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3期
2 刘佳;;浅议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9期
3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庆典公告[J];法学;2011年07期
4 戴小鹏;黄璜;张引琼;;基于隐性知识获取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5 周铁军;王敏;周玉元;;对生物数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培养的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数学硕士点为例[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8期
6 刘媛媛;;改革课程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型研究生[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李天鹏;;研究生教育中“第一次”的价值[J];中国研究生;2011年06期
8 刘珂;;基于SECI模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9 江尚;黎苑楚;;社会创新能力建设与科研团队的打造——以研究生培养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国霖;;从期刊编辑的角度看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两个问题[J];基础教育;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炎锋;朴春君;李俊梅;;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2 李涛;王科俊;朱志伟;赵宇宁;;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燕平;黄岑汉;;中医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魏庆朝;;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久义;李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夏斐 通讯员 黎江东 罗益群;武汉理工大学重奖一批研究生及导师[N];光明日报;2005年
2 陈光 山东济宁;让研究生教育回归本位[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记者 屈金星;中国矿大(北京)喜庆恢复研究生教育30周年[N];中国矿业报;2008年
4 记者 赵凤华;中国矿大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N];科技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欣瑶;努力推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N];甘肃日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张鸣;研究生教育不是就业的筐[N];东方早报;2009年
7 若鱼;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8 浙江大学校长 杨卫 来茂德、严建华、沈满洪、陈凯旋;协同创新: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岳娟红;理工大研究生教育:注重与实践接轨[N];太原日报;2009年
10 罗正青;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N];黔西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5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10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沈蔚;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践与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3 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王超峰;基于C/S、B/S三层构架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5 高艳玲;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线教育系统的研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6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7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栾旭;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松;应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26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2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