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科研动力机制的双因素分析——以Z大学为例
本文关键词:博士生科研动力机制的双因素分析——以Z大学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科研动力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研究生教育
【摘要】:构建了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博士生科研动力机制分析理论框架,通过对Z大学各学科、各年级博士生的实证研究,探寻博士生科研动力水平、现状、问题、原因及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该校博士生科研动力整体水平仍有提高空间;激励因素对于科研动力的影响更大。根据调查研究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博士生科研动力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
【关键词】: 科研动力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研究生教育
【基金】:浙江大学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委托课题(编号:1006)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群体是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力量,其研究水平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以Z大学为例,博士生参与高层次科学研究非常普遍,“十一五”期间,以Z大学为第一作者的SCI收录论文达17653篇,其中有学生参与的论文11922篇,占总数的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宇文;张鑫鑫;;从外部激励走向内部激励: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动力转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2 乐江;周光礼;;“导师制”与“老板制”——中外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3 严建新;王续琨;;论科学研究的微观动力[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4 彭安臣;;大学博士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5 任洁;李丹;;基于双因素理论的“8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薪酬制度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年09期
6 屈晓婷;秦莹;;基于自我效能的研究生创新动力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7 冯宝鹏;苏宏伟;高平发;;研究生创新的动力分析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8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对默顿科学奖励理论的批判性考察[J];哲学研究;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同成;;试析我国学术研究的量化考评制度[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肖飞;;从双因素理论视角——探讨独立学院激发教师积极性策略[J];才智;2010年20期
3 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汤伟;王鹏森;;知识密集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功能与构建研究[J];大家;2010年07期
6 王协舟;;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J];档案学研究;2009年03期
7 罗依平;凌常月;;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2期
8 张文;;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转化的微观动力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晶;王世清;赵梅;;中国与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09期
10 蓝蔚青;谢晶;;高校二级学院教师科研状况与激励制度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蔡畅宇;关于灾害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袁同成;量化考评制度与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D];上海大学;2010年
5 胡剑;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洪克森;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组织认同对其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叶民;工程教育CDIO模式适应性转换平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马锋辉;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9 宫淑燕;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对组织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娜;基于组织承诺理论的“80后”员工激励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宋娟;SG公司薪酬管理诊断及优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熊娜;JDCS模型视角下工科硕士层级师生关系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永林;山西省高职科研激励机制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俊;地方电力科研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6 莫甲凤;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陈鹏;“陕邮汉中公司”邮政代理金融网点激励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海阳;我国科研型事业单位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文丽;;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彭建国;高等学校教师需要的特点及其激励[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叶泽川;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志,薛艳;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李国和;“经济人”假说的社会学审视[J];财经科学;2003年S1期
6 蒋笑莉,任强,郑秀娥,陈凯旋;简论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7 郭小曼;;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8 周光礼;;转型期中国师生关系的重构:变革及其规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3期
9 孟繁强;时博;唐洁;盛刚;李新建;;天津市博士科技人才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10 肖广岭;美、加大学科研“老板制”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晓妮;基于心理契约的“80后”员工激励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洪义;我从博士生教育中获得的收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11期
2 嘉晨;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隆重举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11期
3 王力虎,袁竹书;中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之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3期
4 王昕红,凌永祥;高校博士生创新观念的调查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11期
5 郭世佑;学术规范与博士生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3期
6 雷辉;;博士生“严出”更应“严教”[J];w挛胖芸,
本文编号:940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4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