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动力与变革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动力与变革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专业博士学位 哲学博士 博士生教育 发展动力 变革模式
【摘要】:我国建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基础之一是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经验。深刻把握美国教育博士的本质和特点对我国实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美国教育博士的发展动力与变革模式为切入点,以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为自变量,以教育博士的变革模式为因变量,来系统分析美国教育博士的教育理念及其背后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归纳出教育博士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 美国教育博士在学位系统中的背景是哲学博士与专业博士学位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转型则内在地促进了教育博士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博士规模的扩张和学位特点与培养模式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博士的成熟。教育博士形成了专业学院自主的管理制度,而评价制度则遵循内部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的路径。 教育博士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始终处于问题与困境之中,其中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两种学位的趋同是最大问题,由此而引发人们对教育博士的不断争论。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教育博士的性质之争及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之间的关系之争。前者主要涉及两种博士学位的定位与使命及培养模式的异同,后者主要涉及教育博士价值与地位的争论、存废与关系的争论及解决问题途径的争论。争论只是表象,争论对美国教育博士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争论的实质反映了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分合;争论的焦点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争论的根源是质量观与文化观的差异;争论本身反映了美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助于维护大学的本质和学位的本质与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发展。 包括教育博士在内的专业博士的产生可以归因于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分析工具,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专业博士学位的代际嬗变构成互动关系,是教育博士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美国社会转型与博士生教育转向也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博士生教育目的与结构的转向,美国社会的转型与专业博士学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在专业博士学位的认识论方面,正在发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从知识生产模式1转向模式2;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生了专业博士学位的代际嬗变: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是“哲学博士+课程”的模式,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是“混合课程+专业实践”的模式,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则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 对教育博士的不断争论及教育博士发展的内外部动力,促使美国教育博士的模式不断变革与创新。CPED模式主要概括了CPED的理论基础和主要任务、主要议程和运行机制、变革主题、主要成果。Peabody模式论述了Peabody Ed.D项目改革的理论基础、Peabody创新Ed.D.培养模式。HGSE模式概述了Ed.D.项目和Ed.L.D.项目。从三个案例中,可以发现美国教育博士变革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主、突出第二代Ed.D.培养模式、追求制度完善与个性突出。 从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动力与变革模式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等教育的变革促进了教育博士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教育博士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博士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与变革来解决,教育博士的变革必须依靠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与美国的教育博士相对照,我国教育博士的初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位结构失衡、类型比例失调,现代大学制度缺失、制度保障缺位,理念滞后,培养失范。把美国的经验与我国的问题相结合,本文获得的启示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保障教育博士的发展,树立教育博士的科学理念,在比较视野中构建我国的教育博士学位制度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专业博士学位 哲学博士 博士生教育 发展动力 变革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图表目录10-11
- 导论11-27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5
- (一) 研究背景11-14
- (二) 研究意义14-15
- 二、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15-23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不足15-20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20-21
-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21-23
- 三、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23-25
- (一) 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方法23-24
- (二) 分析框架24-25
-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25-27
- (一) 主要的创新点25-26
- (二) 研究的不足26-27
- 第一章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27-76
- 第一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产生的背景27-52
- 一、 哲学博士学位的产生与发展27-33
- 二、 专业博士学位的产生与发展33-52
- 第二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52-67
- 一、 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转型53-57
- 二、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扩张57-62
- 三、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培养模式及其比较优势62-67
- 第三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管理与评价制度67-76
- 一、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管理制度67-69
- 二、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认证与评价制度69-76
- 第二章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问题与争论76-126
- 第一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问题与困境76-86
- 一、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77-79
- 二、 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两种学位的趋同79-86
- 第二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性质之争86-98
- 一、 定位与使命的异同86-91
- 二、 培养模式的异同91-98
- 第三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关系之争98-110
- 一、 价值与地位的争论98-102
- 二、 存废与关系的争论102-108
- 三、 解决问题途径的争论108-110
- 第四节 追根溯源:关于争论的反思110-126
- 一、 实质: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分合110-116
- 二、 焦点:理论与实践的张力116-122
- 三、 根源:质量观与文化观的差异122-123
- 四、 争论本身的价值与意义123-126
- 第三章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动力126-172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博士生教育转向126-138
- 一、 博士生教育目的的转向126-131
- 二、 博士学位结构的转向131-136
- 三、 美国社会转型与专业博士学位的互动136-138
- 第二节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138-153
- 一、 知识与知识生产139-142
- 二、 知识生产模式与模式转型142-146
- 三、 对知识生产模式的讨论146-148
- 四、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48-152
- 五、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152-153
- 第三节 专业博士学位的代际嬗变153-162
- 一、 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哲学博士+课程154
- 二、 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混合课程+专业实践154-159
- 三、 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学生自我管理159-162
- 第四节 专业博士学位代际嬗变的发展动力162-172
- 一、 博士生教育所处教育背景的变化162-164
- 二、 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变化164-172
- 第四章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变革模式的案例研究172-209
- 第一节 CPED模式172-185
- 一、 CID:CPED的前奏172-173
- 二、 舒尔曼重建教育博士的设想173-176
- 三、 CPED的理论基础和主要任务176-178
- 四、 CPED的主要议程和运行机制178-180
- 五、 CPED的变革主题180-182
- 六、 CPED的主要研究成果182-184
- 七、 成效与评价184-185
- 第二节 Peabody模式185-192
- 一、 Peabody的概况186
- 二、 Peabody Ed.D.项目改革的理论基础186-187
- 三、 Peabody创新Ed.D.培养模式187-190
- 四、 成效与评价190-192
- 第三节 HGSE模式192-202
- 一、 Ed.D.项目192-196
- 二、 Ed.L.D.项目196-198
- 三、 成效与评价198-202
- 第四节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变革模式的共同经验202-209
- 一、 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主202-203
- 二、 突出第二代Ed.D.培养模式203-206
- 三、 追求制度完善与个性突出206-209
- 第五章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制度的反思与建构209-239
- 第一节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展与变革的基本结论209-218
- 一、 高等教育的变革促进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209-212
- 二、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保障212-213
- 三、 通过发展与变革解决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213-217
- 四、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变革必须依靠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217-218
- 第二节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初步实践与存在问题218-227
- 一、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产生的背景及初步实践218-220
- 二、 当前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220-227
- 第三节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制度的建构227-239
- 一、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保障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良性发展227-228
- 二、 厘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理念228-231
- 三、 在比较视野中构建我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制度231-239
- 参考文献239-254
- 附录1 美国教育领域的博士学位专业254-256
- 附录2 CPED参与院校256-257
- 附录3 2010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Ed.D.毕业生情况257-264
- 附录4 人名中英文对照264-26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66-267
- 致谢2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鹏;;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罗杰·L·盖格;刘红燕;;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时代[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3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4 马万华;;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与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5 戴维·拉伯雷;周勇;;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6 陈洪捷;;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与范式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7 文东茅;沈文钦;;知识生产的模式Ⅱ与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案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8 程晋宽;;论当代西方比较教育知识谱系的范式转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4期
9 金海燕,王沛民;美国“重新规划PhD”述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文东茅,阎凤桥;美国“教育博士”(Ed.D.)的培养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3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清华大学;2005年
4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6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5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