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理论视域下德国高等双元制模式制度化进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理论视域下德国高等双元制模式制度化进程研究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制度主义理论 高等双元制课程 斯图加特模式 制度
【摘要】:高等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确立是德国高等教育职普融合探索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至今已有40余年的时间,从最初只在职业学院开展的"斯图加特模式"到遍及整个高等教育开设的课程模式,从最初的课程模式发展为独立的大学模式。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通过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顺应公众的集体期待和获得足够的社会合法性是教育组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的结论。在我国着力发展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借鉴德国高等教育职普融合的新探索,思考政府、企业、学校及个人应如何承担好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Abstract]:Establishing the dual system curriculum model is the first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integration exploration, has been more than 40 years of time, throughout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from the original only in Career Academy to carry out the "Stuttgart model",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model is the initial model of the University. The independ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by adapting public expectations and collective social enough legitimacy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lusion combing a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 W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backgr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through new exploration, Germ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 Fusion reference thinking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should bear their own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作者单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基金】:2016年天津中德应用科学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基于职普融合的应用技术大学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dkt2016-011)
【分类号】:G719.516
【正文快照】: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基础及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一)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兴起制度理论最初诞生于社会科学领域,用以分析经济学、政治学中的问题,后来作为独立的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学者们将制度理论主要分为旧制度主义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新旧制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丽,石伟平;德国“双元制”的反思及发展趋势[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04期
2 于淑芳;实践“双元制”教学 造就实用人才[J];职业技术;2004年01期
3 张小雷;;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监督机制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3期
4 高鸿翔;;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高职机电类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J];科技创业家;2013年10期
5 老愚;晓辉;;把握本质 洋为中用──辽宁省“双元制”实验工作访谈[J];职业技术教育;1995年09期
6 王言吉;对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几点认识[J];职教论坛;1996年04期
7 王倩;德国新联邦州“双元制”培训后失业率逐年上升[J];职教论坛;1997年03期
8 王树杰;双元制:招生即招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9 雷正光,郭扬;我国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1997年02期
10 ;双元制办学的实践和思考[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伯平;项顺如;;“双元制”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毛传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德国“双元制”模式[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陈光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课题组;;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 于素云;;基于“双元制”教育技术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国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吴];王家晶;;引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路[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8 周波;;“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管德明;;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创建我国职教新模式——兼析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振岳;浙江“双元制”助工人成技术骨干[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记者沐滟;“双元制”订单孵化高技能人才[N];无锡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丁洋;导入职教“双元制”培养稀缺专才[N];消费日报;2012年
4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双元制”职教成就“德国制造”[N];经济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潘光;引企入校完善职教“双元制”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赵建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N];光明日报;2009年
7 宋玉婷 杨社生;五台山五峰宾馆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本报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双元制”教学创出“太仓样本”[N];苏州日报;2010年
9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潘东标;双元制培训造就企业“免检”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孙兴伟 通讯员 周辉;引进“双元制” 实现“本土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玲;我国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张书芳;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3 张芳芳;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勇智;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红琼;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育真;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丛培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益青;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探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风彪;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4年
10 吴勤仂;中德比较视野下的我国技工培养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2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40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