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视域下的德育课程评价研究——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本文关键词: 复杂性理论 德育 课程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 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评价方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致使传统单一的、机械的和线性的德育课程评价思维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评价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是一个涉及诸多主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典型复杂系统,需要用复杂性理论对当前中职德育课程评价进行重新审视,为实现中职德育课程评价由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还原论思维转向还原论思维与整体论思维相结合,静态评价思维转向发展性评价思维,本文尝试提出"一体四径"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策略,以期为我国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改革实践提供新思路。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 of the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has brought a huge impact and impact, resulting in a singl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and linear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a lot of subjects involved. The typical complex system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needs to re-examine the curre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complexity the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linear thinking to nonlinear thinking.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evaluation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y combining reductionism thinking with holistic thinking and static evaluation thinking into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think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reform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基金】:西南大学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SWU1509361),主持人:张斌
【分类号】:G711
【正文快照】: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依托一定的课程作为载体,而德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又依赖于课程评价,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课程评价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涉及诸多主体,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理所当然应采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詹万生,许建争;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2 杨淑艳;;基于非线性思维的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鲁宁;张金保;陈文玲;;关于青少年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的方法论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夏素敏;试析形式理性与辩证理性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张敏;;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德育目标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徐春梅;;论中职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实现[J];成功(教育);2011年20期
5 苏洁;金春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刘卫花;;论蒯因“本体论承诺”及其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何宜中;;试论大学生隐性德育及其提升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肖应红;论高校集中与分散结合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确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闫爱敏;;跨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德育态度目标的建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爱红;;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问题的新认识[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3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琳;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9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楠;中职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伊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在福;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姜莉;“概论”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游聪;雷锋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特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旭;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彭小蓉;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宝石;《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类型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史辉;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建设德育课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艳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兰刚;关于21世纪德育的前瞻性思考[J];江苏高教;1999年01期
2 李枭鹰;;复杂性视域中的高等教育研究思维[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4期
3 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娇妍;;试论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年04期
3 崔景贵;国外职校德育课程改革趋向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3期
4 郑航;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学校德育课程的变革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3期
5 苏重来;德育课程教学要注重实用性与有效性[J];机械职业教育;2001年11期
6 郁之虹,张菊香;关于传统德育课程教授模式的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7 佘双好;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06期
8 乔建中,钱春霞,王辉,孙俊才;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12期
9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基本特征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4期
10 冯增俊;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历史转型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齐少宏;;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式初探[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燕;;“心理游戏”育德功能及其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陈晶敏;;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影响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4 位华;;让品德课堂凸显生活的气息[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祖瑞 陈科澜;中小学德育课程:步履蹒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赵正元;北京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重实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李剑;教育技术,让“共创”德育课程走向未来[N];江苏教育报;2014年
4 宁波大学 张文鸯;德育课程拓展德育新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版撰文 戈红;开发德育课程 培养健全人格[N];天津教育报;2008年
6 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王世赋;我省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有序推进[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7 郝俊龙;我市将实施新的中职学校德育课程[N];商洛日报;2009年
8 早报记者 邹娟;大中小学 德育课程将衔接[N];东方早报;2012年
9 ;石景山区以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引领区域教育创新发展[N];北京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刘海英;让学生参与体验式德育课程[N];中山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敏;A中学德育课程链开发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巧燕;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3 张晓群;小学动态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施莉明;注重职教特色 构建新时期开放型德育课程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雄飞;大学生对德育课程认同感的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兰英;初中德育课程像册集评价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宫晓虹;高校德育课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金红;中学德育课程自主开发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2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46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