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德国职业教育学制解读

发布时间:2018-05-15 10:38

  本文选题:德国 + 职业教育 ; 参考:《高教探索》2015年09期


【摘要】:文章概述了德国职业教育学制从学徒制到"双元制"的形成过程;解读了德国职业教育学制的5个要素,即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和学校之间纵横连通的衔接关系,以及中高等职业学校不同办学模式的学制构成特点;提出了德国职业教育有待改进的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apprenticeship system to "dual system", and interprets the five element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the nature of school, the task, the condition of entran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earning years and schoo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modes of running schools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
【分类号】:G719.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2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3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管克江;[N];人民日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求;德国FH: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李杰;孙娜娜;李镇;陶秋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褚静;;德国大学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雷卫宁;李仁兴;于鄮;李小平;;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材料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杨爽;王忠民;;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年04期

6 谭胜;;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视域下公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贾生超;张新科;;基于德国经验的中国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1期

8 周红利;张万兴;;人力资本理论视域的德国现代学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年04期

9 张志霞;王占军;;浅谈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政策与大学本质目的关系[J];大学(学术版);2014年04期

10 郭晓帆;石伟;侯立白;王守明;;独立学院生物产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好好;;德国大学的企业经济学实验[A];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翟恩民;;从“复制粘贴”到“吸收内化”——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创新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娟;我国弱势高校的发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旭枚;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李晓晨;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11年

3 汪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结构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4 熊翔;高职学院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王城;高职院校师资问题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胜男;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胡蕾蕾;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制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冯理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特色的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垢宝印;;德国职业教育概况[J];教育与职业;2003年11期

2 垢宝印;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陈淑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2期

5 李波;;德国职业教育一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9期

6 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J];职教论坛;2006年07期

7 庞辉;张晓菲;;20世纪7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政策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05期

8 刘秀芬;;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9 崔洪;;关于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技校发展对接的思考[J];职业;2006年S1期

10 刘德均;崔洪;;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秘诀[J];职业;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志明;;近代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辛斐斐;;德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顾宝良;;走近德国职业教育[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符翔宇;;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经验[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5 谭建平;向东春;;社会语境:比较教育研究视阈中的反思——以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为例[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6 高宇斌;;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给我的启发[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星春;;浅析考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箴;切片 观察德国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2年

2 张娇娇;什么成就了德国职业教育[N];学习时报;2013年

3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黄斌;感受德国职业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4 记者 王伟;南京市总与德国职教联盟合作办学[N];工人日报;2009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人为什么不挤破脑袋考大学[N];光明日报;2014年

6 记者 李春璞 通讯员 李卫述;株洲牵手德国职业教育[N];长沙晚报;2012年

7 江苏省宝应职业教育中心校 殷德平;“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张飞云;德国:推行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6年

9 记者 米日古力·吾;自治区领导会见德国客人[N];新疆日报(汉);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刘淼;我市举办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培训班[N];青岛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莹;“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鄂甜;德国职业教育考试新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冯琳娜;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薄晓丽;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中国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占小梅;德国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玄培;德国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范婵娟;德国职业教育企业培训模式中“能力测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申文缙;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邓晓妍;德国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开发模式中的教学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2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892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