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研究
本文选题:校企协同 + 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 参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33期
【摘要】:基于校企协同的方式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助推技术创新、引进和改造的同步提高,最终满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存在的校企协同层次低、范围窄、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用博弈分析法,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深层次展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Abstract]:Realizing the accumulation of technical skills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roduce and reform simultaneously, and finally mee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er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skill accumulation in China,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narrow scope, the insufficient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and the lack of mo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dopts the gam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dynamic mechanism,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etc. The four dimensions of benefi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feedback improvement mechanism desig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echnology skill accum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ep leve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kill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Better servic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DJA140252)
【分类号】:G71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J];科研管理;2006年01期
2 尚涛;郑良海;;国际代工生产中的技术转移、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升级研究[J];经济学家;2013年07期
3 傅家骥,施培公;技术积累与企业技术创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11期
4 麦绿波;;标准途径的技术积累模式[J];中国标准化;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启兰;丁慧平;王芮;;大规模定制物流服务能力的构成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燕;;广东工业企业引进技术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3 王玲玲;方润生;;产品研发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9年04期
4 彭新敏;张海波;;后发企业利基战略与技术能力的匹配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9期
5 李新功;;国际货币体系错配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6 胡仁杰;张光宇;刘贻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生态位测度与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7 尚涛;张近乐;;技术转移、知识积累与军民融合企业成长机制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张真;;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14年23期
9 杨忠;张骁;;关于企业中的知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10 王世权;王丽敏;张凤武;;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轨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宪睿;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俞湘珍;关于设计的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陆建中;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冯忠垒;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石芝玲;基于技术能力和网络能力协同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杨黎波;基于网络外部性与兼容性的企业IT能力匹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卢智健;创业投资机构活动对科技风险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林生;网络组织下人力资源配置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10 詹长春;技术能力与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雪梅;华松公司超薄DVD机芯自主开发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熊觅;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岩;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化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良;基于技术能力演化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尚春;LN公司技术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田玲;组织内人力资源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赵鹏飞;吸收能力、市场与的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高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永亮;模块化背景下中国数控机床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鲁力;知识共享对信息系统外包成功的影响机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2 张明志;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3 陶锋;李诗田;;全球价值链代工过程中的产品开发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基于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4 施培公;我国企业技术积累若干问题探讨[J];科研管理;1995年06期
5 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年01期
6 张国胜;;全球代工体系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视角[J];产经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选;[N];计算机世界;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国绪;代工企业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兵;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5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94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