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5 16:07
【摘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但多种教学方式、学校和企业教学侧重点的差异、专业不对口、学生责任心缺失等使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由学生主动申请、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加强师资辅导、进行跟踪管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等建议,希望推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提升实效,促进高职院校及学生发展。
[Abstract]: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part-work and part-study"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owever, 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differences of teaching emphasi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imbalance of specialties and the lack of stud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xpose some problems in this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hoped tha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part-work and part-study" will be promoted to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tudents.
【作者单位】: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下学生管理体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JKGHC-0170)
【分类号】:G7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志彬;刘敬;陈丹青;刘书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1年09期

2 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3 程培X=;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年05期

4 曹俊武;张军;;地方高校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年06期

5 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年04期

6 崔永华;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7期

7 王文槿;;发展职业教育 你我共同给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系列活动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07期

8 马尔立;樊伟伟;王振华;严鹏;;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2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艳;;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佳圣;;高职“4×4”教学质量体系及“234”人才培养质量认证的探索实践——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1期

3 戴一;张兴法;;企业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广州化工;2011年21期

4 吕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王莉;董春利;;基于后现代组织理论的高职院校组织弊端分析及其变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5期

6 刘灿姣;叶翠;;试论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J];中国编辑;2013年05期

7 张波;;高职校企合作共赢模式构建——以连锁人才培养为例[J];时代教育;2013年17期

8 许宇;;上海大众汽车SCEP校企合作模式的初步研究与探讨[J];才智;2013年24期

9 陈新喜;刘红兵;;职业院校校企科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机车空调节能环保系统的研发为例[J];轻工科技;2014年02期

10 熊汉琴;翟英;樊丽萍;李朝红;张党省;;对高职涉农专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国婷;;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A];《网友世界》2014年第12期[C];2014年

2 国婷;;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A];《网友世界》(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许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智彬;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雪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聂伟;论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D];天津大学;2013年

7 江奇;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雨;高职院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瑜;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岳智勇;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政策的可行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占侃;校企合作关系对高校科研产出的促进作用[D];南京大学;2013年

6 陈煜淇;区域经济视角下衡阳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7 史翠清;乌海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8 赵娟;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培养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赵琼;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林慧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黄雄;陈立章;;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2 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年01期

3 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4 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2期

5 肖俊茹;王一涛;;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6 王晓煜;吴迪;宋萍;蒋晶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年04期

7 于延;刘玉喜;王建华;;加强省属软件学院建设 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J];计算机教育;2010年04期

8 程方平;;《职业教育法》十年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年19期

9 冷士良;孙婷婷;王德堂;;对“联盟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年23期

10 陈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姜大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周光礼;[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早;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继明;王向宁;;高职院校基于市场需求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5期

2 陈小波;;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三大关节点[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王全旺;周志刚;;教育中介组织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作用探究[J];学术论坛;2008年06期

4 陈玉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13期

5 衣鹁;;工学结合所引发的素质教育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易际培;;论工学结合参与方的利益矛盾与协调[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5期

7 罗蔓;宁文珍;莫薇;;工学结合下卫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年23期

8 彭丽英;丁军;邢文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1年01期

9 王济霞;;浅谈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12期

10 蓝洁;唐锡海;;复杂科学视野中的“工学结合”特征[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杰;;“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聂建波;;“工学结合”保障体系分析[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郭永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问题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甘肃卷)[C];2013年

4 杨泽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卢勇威;;高职学生工学结合 实行“双考核”的实践[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洁;张佳;;顶岗实习中的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7 吴宪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工学结合”理念[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沈明南;;工学结合与就业[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徐志方;缪朝东;;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A];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何玉宏;孙云志;;工学结合——研究现状与发展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校长 党委书记 邓庆宁;职校推行工学结合须做好“三个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彭冰 通讯员 孙畅 王艳敏;“工学交替”培养新生代蓝领[N];工人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蒋夫尔;工学交替:“瓶颈”如何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徐友礼;工学交替,山区职校焕生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童学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6 陈成智;海南银校首推“工学交替”模式[N];海南日报;2006年

7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紫婷;改革体制机制 推进工学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研究所所长 邱开金;工学结合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记者 张雯婧;2008工学交替助96%中职生就业[N];天津日报;2009年

10 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所长 崔发周;工学结合需要“过五关”[N];中国教育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守兵;工学结合模式下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玲;论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政策保障[D];延安大学;2011年

4 唐东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薛灵辉;工学结合下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杜芳;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建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进军;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包振宇;“工学交替”:高职院校培养农村贫困生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4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184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