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某高职院校新生伤害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1 13:44
【摘要】:研究目的 伤害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与感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起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伤害是5-24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或第二位死亡原因。它不但可致青少年死亡、残疾及身心发育障碍,而且由伤害造成的早死对人群寿命的损失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和社会精英,伤害的发生可使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对大学生的伤害调查已有不少报道,但对高职类学生的调查不多,因此我们对深圳某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以了解高职类学生伤害发生的状况及其原因,了解与伤害直接相关的因素有哪些,从而为学校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伤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中的现况研究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的医护学院、生化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外语学院和经管学院等六个二级学院全日制一年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选取252个宿舍,共1200名学生,调查他们一年时间内所发生的伤害事件,收回问卷后逐一检查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65份,有效应答率为97.08%。 设计调查表时先查阅文献,并以深圳某医院伤害监测报告卡为模板,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调查表的详细项目。调查表项目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伤害事件发生情况、伤害临床诊断及影响。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是否住校、性别、年龄、户籍、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十项;伤害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伤害发生时间、伤害发生原因、地点、发生时活动状况、是否故意伤害等五项;伤害临床诊断及影响包括:伤害性质、部位、临床诊断、伤害结局、伤害后的处理方法、伤害恢复情况、伤害后缺课时间、伤害后对学习的影响等八项,正式调查前进行了两次预调查。 资料在分析前做好整理和审核工作,剔除不合格答卷,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编制数据库、录入数据,统计方法主要为频数分布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剔除有缺失值的观察单位,选取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伤害的一般特征描述本研究所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有1165人,合格率为97.08%。其中男生594人(50.99%),女生571人(49.01%);文科生382人(32.79%),理科生398人(34.16%),工科生385人(33.05%)。被调查的1165名高职学生伤害年发生率为41.7%。其中机电学院最高(51.1%),最低是医护学院(25.5%),各学院学生伤害年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45,P=0.000)。 被调查学生的专业分布比较均衡,文科、理科、工科各专业的伤害年发生率分别是45.0%、34.7%、45.7%,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2,P=0.002)。 从不同性别来看,男女生接近半数,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他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83,P=0.000)。 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8至20岁,共有1105人,占了总调查人数的94.8%,他们的伤害年发生率低于不满18岁组和超过20岁组学生,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39,P=0.000)。 从户籍来看,主要为本市学生,本省外市学生和外省学生较少,他们的伤害年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本省外市学生、本市学生、外省学生,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83,P=0.000)。 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为住校生,走读生只占4.1%。住校生和走读生伤害年发生率都为41.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94)。 父母亲有固定职业的学生伤害年发生率均比无固定职业者高,他们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父亲χ2=4.543,P=0.033;母亲χ2=35.036,P=0.000)。 父母亲大专文化以上的学生伤害年发生率均比父母亲高中文化以下者高,他们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父亲χ2=14.866,P=0.000,母亲χ2=20.933,P=0.000)。 2伤害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伤害的发生与学院、专业、性别、年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有关,而住宿地、户籍与伤害发生无关。其中非医学相关学院的学生伤害发生风险是医护学院的2.398倍;非理科学生伤害发生风险是理科学生的1.565倍;男生的伤害发生风险是女生的1.799倍(1/0.556);大于超过20岁或小于不满18岁以下学生的伤害发生风险是18-20岁学生的3.474倍;父亲、母亲无固定工作学生的伤害发生风险分别是父亲、母亲有固定工作学生的0.750倍和0.490倍;父亲、母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学生的伤害发生风险分别是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生的0.624倍和0.551倍。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伤害发生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有学院(P=0.000)、性别(P=0.000)、年龄(P=0.000)、母亲职业(P=0.000)、母亲文化程度(P=0.006)五个因素。其中非医学相关学院的学生伤害发生风险是医护学院的2.310倍;男生的伤害发生风险是女生的1.582倍(1/0.632);大于超过20岁或小于不满18岁以下学生的伤害发生风险是18-20岁学生的2.954倍;母亲无固定工作学生的伤害发生风险是母亲有固定工作学生的0.573倍;母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学生的伤害发生风险是母亲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生的0.680倍。 3.不同类型的伤害发生率比较 单一伤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跌倒/坠落(15.5%)、刀/钝器(8.7%)、动物抓咬(5.2%)、火器烧烫(3.9%)、食物中毒(2.9%)、车祸(2.6%)、触电电击伤(1.1%),溺水和暴力/性侵犯(0.8%)、自杀未遂(0.3%),女生伤害发生率高低与总体排序相同。男女生在跌倒/坠落(χ2=10.172,P=0.001)、刀/钝器伤(χ2=5.740,P=0.017)、车祸(χ-=8.126,P=0.004)三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在动物抓咬、火器烧烫、食物中毒、触电/电击伤四种伤害发生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文科、理科、工科三个不同专业学生的伤害发生率排序前七位是跌倒/坠落、刀/钝器、动物抓咬、火器烧烫、食物中毒、车祸、触电/电击伤,统计学结果显示,只有刀/钝器伤在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4.771,P=0.001),其余六种伤害发生率在不同专业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两类学院(医学相关学院和非医学相关学院)学生在跌倒/坠落(χ2=5.640,P=0.018)、刀/钝器伤(χ2=11.607,P=0.001)和动物抓咬(χ2=6.586,P=0.010)三者发生率在两类学院之间有显著差异,在车祸(χ2=1.954,P=0.162)、火器烧烫(χ2=0.573,P=0.449)、食物中毒(χ2=0.719,P=0.397)、触电/电击伤(χ2=0.039,P=0.843)等四种伤害发生率在两类学院之间无显著差异。 三个不同年龄组(18-20岁、不满18岁、超过20岁)学生在刀/钝器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3.446,P=0.178),但在跌倒/坠落、动物抓咬和车祸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 4.伤害其他因素比较 从伤害性质来看,发生率排序前三位的是扭拉擦伤、创口出血、骨折伤,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发生率排序其次是烧烫伤、内伤/内出血、脑震荡/挫裂伤,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学校宿舍,占全部伤害的31.7%;其次为学校其他公共场所、再次是学校课室、公路街道和其他运动场所,三者比较接近,男女生之间在学校宿舍、学校课室和其他运动场所在伤害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在学校其他公共场所和公路街道方面伤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伤害发生时活动状态主要是休闲活动,其次是在体育活动时间,男生这个比例更高,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有偿工作和家务/学习方面伤害发生率在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伤害部位以四肢为主,其次是躯干和头面部。男女生在不同部位之间伤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伤害发生的形式以非故意伤害为主,故意他伤较少,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故意自伤的比例更少,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5.伤害恢复情况与相关因素分析 伤害发生的类型、发生地点、伤害性质、活动状态、伤害部位、伤害形式、伤害临床诊断、伤害后处理方法、伤害后就诊时间、伤害结局等十种因素对伤害的恢复情况有影响。 6.伤害对学习的影响与相关因素分析 伤害类型、伤害性质、伤害部位、伤害形式、发生伤害时活动状态、伤害就诊时间、伤害后临床诊断、伤害后处理方法、伤害结局、伤害恢复情况、伤害后缺课时间等十一种因素对学生学习有影响。 结论 1.伤害的发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与学生所在学院、性别、年龄、母亲职业与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而专业、父亲职业与文化程度、户籍等因素与伤害发生有关但影响不大。男性、母亲有固定工作与高学历的学生等更容易发生伤害。这可能与男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母亲无固定工作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照顾孩子而减少伤害的发生有关,而母亲高学历一般投入工作的时间多于照顾孩子,因而导致孩子更易发生伤害。 2.伤害发生地点、伤害发生时活动状态、伤害部位、伤害发生形式等因素与学生性别有关。 3.伤害的恢复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伤害的类型、发生地点、伤害发生时间、伤害性质、活动状态、伤害部位、伤害形式、伤害临床诊断、伤害后处理方法、伤害后就诊时间、伤害结局等十个因素对伤害的恢复有影响,其中伤害部位、伤害形式、临床诊断、伤害结局的不同对伤害恢复影响较大,因而学校在学生伤害防控工作中更要关注这些因素。 4.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少部分伤害完全人为造成,而且存在自杀未遂的案例,尤其男生更多,这在中小学生中亦存在。这提醒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对新生进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以防不幸事故的发生。 5.伤害是一种突发事件,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状况、性别差异、父母职业文化和学校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均有关系。学生所处的环境、精神、性格、生活方式等各种心理因素在伤害致病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在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当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与学校心理咨询管理部门联合,向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预防伤害的重要性,以减少大学生伤害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17;R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军;;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和处理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5期

2 赵崇华;邱厚盛;邱厚兴;;7~13岁儿童意外伤害干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年04期

3 王虹;刘一心;林艳;刘筱娴;刘映红;廖九中;张绍强;;深圳市0~6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1期

4 肖义泽,蒋立,李洪,李桂云,黄轶,段婧,陈杨;昆明市城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5 冯小军;;广东省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6 聂少萍;许燕君;马文军;徐浩锋;宋秀玲;蔡秋茂;许晓君;;广东省大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年05期

7 李丽萍,王生;伤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史[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年03期

8 彭朝琼;周丽;董国营;;深圳市青少年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9 廖燕霞;魏安业;;深圳市南湾街道0~14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10 李中杰,陈曙e,

本文编号:2521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521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