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职院校的大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和能否与社会环境互动,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融洽的关系。 论文从对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入手,运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界定了社会适应性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标准,分析了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讨论了增强社会适应性的途径,从而形成了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认为,“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努力,包括调整自身与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自我与环境平衡,增强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能力;而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标准则视自我系统的开放,自主性的发挥,自我调节控制,环境控制,压力应对等方面的状态;影响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主体作用”、“共生演化”、“环境制约”三个方面。 在建构社会适应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与总结。论文通过回顾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得出了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着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的两种倾向的结论。这种主动适应突出体现为它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需求;被动适应主要体现为不能有效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动态变化和技术升级需要,没有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论文根据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标准,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不适应:思想观念的不适应;培养目标的不适应;培养过程的不适应;保障条件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结果的不适应。其深层问题主要是:培养模式单一、封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以“学校为中心”,忽视甚至无视社会需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不能以变应变,跟不上时代发展等。 论文进一步剖析了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较弱的内外部成因,其中外部原因主要是:社会观念有偏差,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务实、高效的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经费投入不足;内部原因主要是:传统观念误导,培养目标偏差,培养过程不力,培养途径单一,职业性师资缺乏等。 论文比较分析了欧美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以及西门子技术学院、悉尼理工学院、西雅图中央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和特点。他们一般都注重实践性的培养目标;采取企校合作、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建立以国家为主的经费投入渠道;注重职业性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有实效的学生就业指导等。这些经验为我国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论文根据我国人才培养实际,运用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借鉴国外职教思想和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是: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改善知识结构与培养过程,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教师规范,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以国家为主的经费投入渠道,改革办学体制等。这些对策建议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所培养的人才主动适应社会、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将是有益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712.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翠;;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轻工业;2011年10期
2 钟筑;张居玲;;以职业化为导向革新文秘人才培养模式[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靳丽丽;;谈五步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12期
4 王广立;;高职会计专业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13年19期
5 王利华;满春;刘令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年23期
6 包力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行动导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7 辛宝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改革思考——基于50所高职院校和40家企业的调查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年04期
8 刘光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路与措施[J];成才之路;2015年16期
9 唐_g;王渊;;高职学院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5年20期
10 伊世香;;工民建专业高职生就业力研究——以宁职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昊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超;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适应性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庞亚男;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4 张灵;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5 吉杰;硕士研究生自我分化、自立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赵文会;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宣继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衔接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608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0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