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主义的出现最初是争取妇女获得与男子在政治、经济和人权等方面的完全平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或意识行动,后来逐渐深化为一种文化思潮,性别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随着性别主义研究在我国的出现,女性开始要求独立,并为此不断探索,这也使性别主义的研究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课程中的性别问题一直深受教育和课程研究者的关注,她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在课程中听到女性的声音,使女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起有利于性别平等的学校课程文化环境。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文化、女性主义、高职院校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从中得有益的分析框架。采取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选取当地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用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并选取企业作为访谈对象,了解企业对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根据课程文化的要素设计问卷,选取学校进行调研,了解课程文化孕育下的学生主体的各方面状况,女性的角度来审视,以期对两性之间的平衡做出贡献,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文化的发展。 本研究在借鉴现有课程文化要素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文化建设的各个要素进行全新阐述和重新定义,将课程文化定义为由课程参与者、课程价值观、课程符号、课程规范、课程传统、课程设施等各要素组成的一个复合整体,是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根据课程文化的内容提取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内容,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特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些课程文化特性进行审视,剖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文化中的性别问题,说明从女性主义角度对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并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炼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本文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轨迹及其课程观,女性主义的课程观主要体现在性别文本、创造空间、自我认识、关怀课程四个方面,女性主义的课程观也从各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发展进行观照。第二章对高职院校课程文化进行现状分析,阐述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特殊性,从女性主义角度审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根据研究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构的原则、途径和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辉;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张文军;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胡振京,杨昌勇;女性主义课程观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4 黄清,靳玉乐;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5 谢淑海;;论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汪霞;;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7 强海燕;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谭再琼,唐祺;对话与思考:西方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本土化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黎凤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J];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谭咏梅;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云霞;新课程改革前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飞飞;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桂琴;高校潜在课程的女性主义透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625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2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