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错位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71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程;宋娟;;“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社会与企业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7年13期
2 戴丽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年04期
3 崔宏亮;罗军华;;浅谈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我校高职汽车类专业为例[J];江西化工;2017年02期
4 王明荣;“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邵珂硕;范衬衬;;供给侧改革视野下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年21期
6 周笑非;;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36期
7 李晓光;肖萍萍;;民办高校与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02期
8 何林静;;产教融合下跨境电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12期
9 刘明鹏;;海南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7期
10 陈小琼;李桂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矫桂娥;石潇;;再谈产学合作模式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A];201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新进展论文集[C];2014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卢晓春;李明惠;胡昌送;;定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衣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2016年
5 俞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6 黄友雄;;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转型的启示[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7 张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优势转换[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 高分子教育与学科发展[C];2015年
8 朱纪红;;新技术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工学院为例[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1辑)[C];2015年
9 何晓剑;;“高职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要求[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10 于莉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A];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下册)[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婀娜;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N];人民日报;2017年
2 记者 陈太平 通讯员 刘艳 周星;突出人才培养引进服务全市经济建设[N];常德日报;2006年
3 记者 赵欢 通讯员 滕茜;评估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N];团结报;2008年
4 郭沙沙;让人才培养事业兴旺起来[N];黄河报;2017年
5 白雪峰 阮轶磊 本报记者 徐小龙;请“用户”为人才培养把脉[N];解放军报;2016年
6 凯旋;开鲁强化人才培养积聚发展动能[N];通辽日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汉群;文化创意:产业驱动下的文创人才培养[N];日照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韩天琪;高职院校搞科研:回归人才培养本位[N];中国科学报;2018年
9 卫健宣;我市卫健系统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N];乌海日报;2019年
10 记者 许成儿 通讯员 王佛存;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N];陇南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华;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吴昊;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谭菊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丁惠炯;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叶俊飞;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继唐;高职人才培养错位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妍妍;高等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珊;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黎明柳;中职“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5 叶彩华;新加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高林琳;美国P-TECH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7 吴子伟;我国普通高校桥牌队“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8 李笑展;普通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9 王云峰;交叉科学内涵及交叉科学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0 吴美珍;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5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4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