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23:54
【摘要】:大学教育从中世纪注重知识的传授,发展至十九世纪侧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到二十世纪以来,逐渐强调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大学教育需为社会服务,应致力于培养社会紧缺之人才。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培育人才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大陆伊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采用。高职院校因自身独特的职业教育性质,其校企合作领先于本科院校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改革,至今已初具成效。校企合作打开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譬如,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对校企双方职责与权力进行更为明晰的界定、如何用政策引导及推动校企合作的展开、如何提升校企合作中教师实务水平等问题已成为当下较为突出之矛盾。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对比研究法,对大陆及台湾地区校企合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期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找到两岸校企合作开展之异同,同时结合当前大陆校企合作之特点,找寻适合大陆校企合作今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探索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政策文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之展开状况,从而为大陆提供必要的借鉴。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海峡两岸校企合作现状,分别针对大陆与台湾地区校企双方参与度及合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从海峡两岸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对比分析。大陆部分按照中央性政策文件与地方性政策文件两个维度对现有政策进行排列整合,台湾地区则分别依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与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三个主管校企合作运行的部门,对相关文件进行系统性地罗列。通过对比两岸校企合作政策文件之内容,找出其制定的共性与差异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海峡两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将大陆的现代学徒模式、“2+1”模式、产学研模式与台湾地区最后一哩模式、产学携手合作模式、双轨并进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比较,找出各模式的特点,为大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参考。第四部分关键从师资力量的角度对两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对比分析。在整个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之中,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人才的培养。本研究通过对比当前两岸校企合作师资之主要特点,找出师资水平的差异性。第五部分通过对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各方面深入透彻的比较,综合得出本文研究的一些思考,进而为完善大陆校企合作提供依据。从长远角度看,政府应细化并完善职业教育法与地方相关法律,各部门按照法律条文之具体内容将校企合作各步骤落实到位,同时建立校企合作评鉴机构以监督合作开展之状况。与此同时,通过技能型与研究型并行、打通低学历至高学历的上升通道及鼓励多证毕业的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后,通过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改革教师评鉴体系之方式优化校企合作教师队伍。
【图文】: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渠道,合作企业,校企合作


大陆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较为强烈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据调查显示,主动搜寻企业是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合作最主要途径(见图 1)[31]。对于校企合作的实施开展,高职院校明显持支持态校企合作的需求较大。反观企业,大多处于不作为的局面,单方面等待学校与合作,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不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形式调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最愿意参与的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其次为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与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前三者的合作意愿度分别达64.6%与 63.5%(见表 1)[32]。从表中可明显看出,对于基层性、易实施、风险企业合作意愿较为强烈,而相较于订单培养、资金提供、场地供给等易产生较的部分企业合作意愿较小。此外,每年接收 500 人以上实习生的企业仅占 18%,接人的企业占 5%,接收 100-200 人的企业占 18%,接近 60%的企业每年接受的实习100 人(见图 2)[31]。一所高职院校每届大约有 4000-6000 名学生,学生总人企业所接收的实习人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能动性小,大部分企业仅停留在校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过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在阻碍了合作的良好展开。

学生实习,企业,职业院校,为学


表 1 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意愿度排序1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79.22 校企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64.63 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 63.54 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60.45 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实施订单培养 47.96 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46.97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42.78 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 41.79 联办职业院校 22.910 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 10.4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7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燕;;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之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36期

2 徐国庆;;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12期

3 冉云芳;石伟平;;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本、收益构成及差异性分析——基于浙江和上海67家企业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9期

4 文益民;易新河;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09期

5 王晓卉;翁伟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青年教师:成效、问题和对策——基于上海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6期

6 吴宁;李懋;;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政策及其绩效评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年09期

7 李茂林;;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5年06期

8 易雪玲;邓志高;;对地方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思考——基于《中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草案)》的研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06期

9 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年11期

10 张斌;;多重制度逻辑下的校企合作治理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莹;中美两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

2 宋玲玲;中美两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张红梅;中奥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邓淑云;泰国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蕙卿;常州市政府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D];苏州大学;2014年

6 韩丹;中澳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殷科;工业设计适合性人才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4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64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7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