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02:07

  本文关键词: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个体成长的重要进程。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是关乎高职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问题。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技能型人才,表现出的道德素养是衡量高职生能否成为合格职业人的重要指标。重要他人是高职生社会交往活动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在众多影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因素中,重要他人的影响作用是最为持久和关键的。本文从社会学中重要他人的视角,研究其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高职生的道德成长,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本研究首先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后确定了本研究的思路,在明确了研究的价值、内容、核心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实证调查法探析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具体运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访谈法对高职生重要他人的类型做了明确界定。问卷调查法用自编问卷对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状况、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影响情况作了调查,问卷编制时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道德要求为编制的基础和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重要他人是影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以互动型重要他人影响为主,偶像型重要他人影响不明显,互动型重要他人具体类型为父亲、母亲、教师、同学、朋友;不同互动型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内容不同:父母对涉及个人品质方面的道德内容影响作用较大,教师和同辈群体对涉及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品质影响作用较大;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受互动型重要他人影响存在特殊性;以同学、朋友为主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呈现年级差异,低年级是学校德育的关键期。
【关键词】:重要他人 高职生 道德社会化 德育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1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9
  • 1.1.2 学校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9
  • 1.1.3 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关乎学生成才成长的关键9-10
  • 1.1.4 重要他人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源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内容和假设11
  • 1.4 研究的核心概念11-12
  • 1.5 研究的创新点12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12-13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13-21
  • 2.1 社会化的相关研究13-15
  • 2.1.1 自我与社会化13
  • 2.1.2 泛化他人与社会化13-14
  • 2.1.3 社会化类型和动力因素14-15
  • 2.2 道德社会化的相关研究15
  • 2.2.1 国外道德社会化的研究15
  • 2.2.2 国内道德社会化的研究15
  • 2.3 重要他人与社会化的相关研究15-17
  • 2.3.1 重要他人的概念15-16
  • 2.3.2 国外重要他人与社会化的研究16-17
  • 2.3.3 国内重要他人与社会化的研究17
  • 2.4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17-18
  • 2.4.1 道德社会化17
  • 2.4.2 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17-18
  • 2.4.3 重要他人18
  • 2.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18-21
  • 2.5.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8-19
  • 2.5.2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19-21
  • 第3章 研究设计21-24
  • 3.1 研究范围和对象21
  • 3.2 研究方法21
  • 3.2.1 访谈法21
  • 3.2.2 问卷调查法21
  • 3.3 调查的设计和实施21-24
  • 3.3.1 问卷的设计21-22
  • 3.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22-23
  • 3.3.3 调查的实施和样本基本情况23-24
  • 第4章 高职生重要他人类型和道德社会化状况24-34
  • 4.1 重要他人具体类型的确定24-25
  • 4.2 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现状25-34
  • 4.2.1 高职生社会公德状况26-28
  • 4.2.2 高职生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状况28-31
  • 4.2.3 高职生家庭美德状况31-34
  • 第5章 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影响情况34-42
  • 5.1 社会公德影响情况和影响差异分析34-36
  • 5.2 职业道德影响情况和影响差异分析36-39
  • 5.3 家庭美德影响情况和影响差异分析39-42
  • 第6章 分析讨论与对策建议42-51
  • 6.1 分析与讨论42-44
  • 6.2 研究结论44
  • 6.3 从本研究得到的启示44-51
  • 6.3.1 德育认识上,,要树立“三位一体”的全员、全面、全程的大德育观44-48
  • 6.3.2 德育实践上,善于利用重要他人道德社会化影响的特殊性48-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附录Ⅰ55-56
  • 附录Ⅱ56-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立;肖代怡;;论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任务与途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2 董俊;;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实现路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8期

3 许小主;;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9期

4 刘志坚;;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问题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5 杜文婷;;儿童道德社会化:基于小学情境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6 吴勇;;高校BBS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1期

7 弓丽娜;;试论道德社会化[J];黑河学刊;2010年07期

8 乔月;;90后新生代道德社会化的现状研究[J];才智;2011年01期

9 向哲玲;;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J];传承;2011年28期

10 杨立杰;;阿里木精神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颖;;文化冲突对城市未成年人道德社会化的负效应[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教授 吴勇;打造推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新平台[N];广西日报;2010年

2 李凤堂 胡振京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性惩戒:对精神世界的关怀和引导[N];天津教育报;2013年

3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吴灿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N];南方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中南大学;2007年

2 谢文娟;自然游戏群体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郜冰媛;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年

4 银川江;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新途径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刘宝卿;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磊;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李怀玲;论个体的道德社会化[D];中南大学;2006年

8 张泰来;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童娴;当前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晓凤;“90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重要他人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8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