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49.2;G71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及其培养之路[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8期
2 郭淑馨;张慧敏;;大力推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易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之“实然目标”与“应然目标”[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宋春燕;;论中国高职教育对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5期
5 卓义容;从高职教育目标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韦宁;王恩亮;杨雪红;;高职院校应注重研究性学习[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杜宝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4期
8 姚宗敬;;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特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9 刘惠敏;;大破大立的高职教育[J];民营科技;2007年08期
10 陈元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启生;;转轨之际看高职教育——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谈教学改革[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4年优秀论文参评论文集[C];2004年
2 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回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张福汉;周文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申伟;;关于两年制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5 刘世刚;;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郭守华;齐秀东;张晓军;雷小庆;高玉峰;杨晴;;高职教育招收中职生源的特点与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云;;认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浅谈其发展的经验、问题与趋势[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回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于世玮;杨力彬;;创新: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必须高扬的大旗[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4年优秀论文参评论文集[C];2004年
10 梁晔;周海燕;孙连英;李健;葛艳;;程序设计类课程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安排比例的探讨[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建明;中国艺术高职教育的十大矛盾[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张健;高职教育如何践行“以人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凤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思考[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春铭;中职与高职教育如何有效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邱开金;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N];光明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定海 通讯员 邵维妮;上海高职教育进入“快车道”[N];联合时报;2003年
7 郑薇;高职教育正当时[N];徐州日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姚传盈;推动高职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杨若浩;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N];中国贸易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鸣琦 通讯员 张勃 肖鑫鑫;订单培养开辟高职教育新天地[N];陕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陈鹏;澄明与借鉴[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余;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识读与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2 任慧婷;我国高职培养目标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龚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陈淳;高职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静;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加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宝祥;我国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闵玲燕;宜兴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陶勇;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5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69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