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3:27
【摘要】: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课程衔接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与突破口尤为受到重视。近几年,辽宁省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值得深思。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对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促进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快速构建。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从经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高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等三方面阐述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为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首先阐述了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目标、专业课程内容、文化课程、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政府和学校层面分析了影响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第三部分内容为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依据;工作任务分层是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的核心;职业能力分级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参考。第四部分为推进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协作。一是要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三是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是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2.3
【图文】:

学生性别,学生


12图 2-1 学生性别此次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以一年级学生居多(图 2-2),占总体的 75.15%;级的学生,占总体的 24.3%;三年级学生仅占总体的 0.58%。从学生的年年级学生占据此次被试的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均赴企业参与顶岗实习。

学生,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家庭


学生年级

学生来源


图 2-3 学生来源2.教师访谈抽样及基本特征为了深入了解目前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在对部分高职院校进卷调查的同时,对相关中、高职院校教务处负责人以及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共访谈教师 21 人。(二)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1.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现状分析目前,辽宁省正在职业院校内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试点工作。此次试点工作涉职院校的 31 个中高职相关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为切入点,按照的要求来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访谈过程中,在被问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时,高职教师的回答是“高级技人才”;中职教师的回答是“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两者都提及“高”,但竟“高”在何处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在进一步问及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的回答是“与本专业相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即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超任;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上海两门高职课程入选精品[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杨念;;试论高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7期

4 唐海燕;;论高职课程设计在实践中的超越[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4期

5 韩培庆;;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8年24期

6 黄秋明;;高职课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年14期

7 顾理军;顾卫杰;汤慧芹;;多元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在高职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5期

8 吴亚萍;;近十年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年33期

9 汤向东;;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02期

10 栗家言;;高职课程教育的评价标准[J];中外企业家;2013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朝晖;刘利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高职课程改革[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清彬;;高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探索[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原;;农科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栾一凡;渠晓伟;;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的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应樱;徐红专;;在会计职业岗位层次变化中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7 延静;;调查与统计课程改革与实践[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8 郑琦;;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匡瑛;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一体化制度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方展画 程江平 徐敏娟;从“三拓”入手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陶璐璐;高职课程打破传统框架[N];中国纺织报;2013年

4 刘育锋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王泉;我省高职课程借脑香港理工大[N];湖北日报;2008年

6 范绪锋;高职课程寻求“解压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柳连忠;高职课程内容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蒋满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慧君;“以生为本”的高职课程设置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付俊薇;主要发达国家高职课程的比较研究与借鉴[D];河北大学;2004年

6 陈洪华;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张盈;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德香;基于系统论的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金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马旋;中外高职课程设置比较[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47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747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