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4:0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关注极少。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也不同程度的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因此关注他们,研究其职业倦怠状况,对于丰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以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作为主要的内外影响源,探讨其与职业倦怠之间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效度良好的四个量表(教学效能感量表、教师职业压力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组成综合调查问卷,对湖南省1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735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12.0和LISREL8.51工具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发现: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教龄、性别差异。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负荷、领导与管理、职业期望与发展方面的压力易引发其导致职业倦怠。 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其应对方式、职业倦怠有影响作用,且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更大。 4、教师的应对方式是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影响其职业倦怠的重要中介因素,且积极应对方式可降低倦怠,消极应对方式可加重倦怠。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15
【图文】:

成就感,性别差异,教龄,性别


以下的教师成就感降低程度最大(M=1.59),其余阶段则不存在差异。图4一2降低成就感因子的性别差异从图4一2来看,男教师的成就感降低程度(M=l.68)普遍比女教师严重(M=1.29),二者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由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教龄交互作用,所以分别对性别和教龄单纯主要效果的变异数进行分析,并相应地进行了平均数的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一5、表4一6。表4一5教龄、性别在情绪衰竭之单纯主要效果的变异数分析摘要表变异来源df55MSF事后比较A因子(教龄)在bl(女)29.684.846.33‘’5一10年>5年以下>10年以上在bZ(男)23.151.583.06B因子(性别)在al(5年以下)14.034.036.41.男教师)女教师在aZ(5一10年)10.010.010.02在a3(10年以上)132.4332.4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雪恩;;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8年06期

2 曾云燕;屈正良;;中等职业学校女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王珂;;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张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0期

5 刘铁;;浅析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教师的幸福指数[J];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6 宋爱芬;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元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胡冬梅;;知觉到的控制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年30期

8 彭小春;;职业激情无油可加[J];东方养生;2007年10期

9 张建才;;从“高级职称”现象看教师的职业倦怠[J];宁夏教育;2008年02期

10 汪长明;;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桂菊;陈艾华;;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3 蒋慧琳;许家丽;黄海燕;顾超琼;;广西护理骨干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4 王树珍;赵琦;李曙光;;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护士条列》解析培训会、中华护理学会2008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新青;余文斌;;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王伟华;;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对工作创新的影响及干预措施[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瑞英;董莹莹;李琨;;ICU护士职业倦怠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A];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护高级研修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田培树;;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梅县教研室 冯汉青;远离职业倦怠 成就职业梦想[N];黄冈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雯婧;教师:我们也得减减负![N];天津日报;2009年

3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沈寿鸿;重燃教师的教育激情[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声宏;职业倦怠症成了都市“流行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范占英;《职业倦怠自治手册》讨论员工心理调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6 高青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曹德霞;和谐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主讲人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教授 朱永新 本报记者 任松筠 整理;把教师生涯锻铸成隽永的传奇[N];新华日报;2009年

8 周淑君;瑞士的现代病:职业倦怠症[N];中国社会报;2005年

9 金永红;医生,最易出现职业倦怠[N];健康报;2006年

10 西丰县教师学校 贺百健 西丰县第一中学 王晓燕;如何有效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N];铁岭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明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主管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暨因应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石蕾;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陈丽萍;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宜民;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韶荣;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芬;济钢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冬梅;中小学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平;川渝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6 姚新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宁晚枚;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8 黄雪飞;上海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黎青;主动性人格及其对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郝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55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755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1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