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20:44
【摘要】: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升级,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正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技术劳动力,同时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为了应对中职学校功能转变所需要的就业与升学人才培养,一些中职学校相应开发了就业和升学课程。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中职校以“职普渗透”课程吸引学生,以兴趣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中职学校形成了兴趣、升学、就业三维的校本课程雏形系列。目前这样形成的系列校本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课程结构松散,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两所中职学校为个案,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出“三维整合”聚焦后,兴趣课程基础上再分枝的升学、就业系列校本课程,形成生命之树“Y”形结构系列设计。全文构思按“提出问题-梳理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基础-课程需求与现状调查-‘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及理论提升-综合课程设计及理论提升-得出研究结论”的思路展开。利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可能创新点,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职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学校访谈,吸取其校本课程系列开发经验,明确需要解决的顶层设计和综合类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三个维度整合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聚焦“三维整合”点,开展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研究。最后,形成从整体方案设计到针对整合点的综合校本课程、拼盘课程的“三维整合”分层设计,相应地提炼出其系统优化的设计理论。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课程的整体设计,是按以人为本的“三维整合”球形立体统一的建构思路展开的。其核心在于既以学生为本的整合设计,实现三维课程各有其领域和系列模块的椭圆形平面课程展开维度,又统一形成一个相互交叉、渗透多维的立体统一球体。(2)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系列设计,呈现出“职普渗透”拼盘课程为基础,以整合点的三维综合校本课程设计为突破,为后续分枝专业化发展奠基的整体生命之树“Y”形结构。该设计最终呈现横向综合、纵深推进的师生耦合优化设计路线。(3)“三维整合”点上,覆盖以横断学科如全校的英语、职业规划等为主线,将各专业知识单元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兴趣、升学、就业”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类校本课程。(4)“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系列,需要参照“三维整合”进行统一规划,由各专业独立实施优化“拼盘”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712.3
【图文】:

占比,学生,中职生,中职学校


图 3-1 参与学生所在年级及班级类型占比从上图可以看出,就大面积的中职学校看订单班所占比例较小,66.34%的中职学加看好升学后再就业的选择,这也是符合目前中职学生因学校层次低下就业难,不做出如此选择的实际情况的。在参与调查的中职学生中,以一、二年级为主,更能其选择发展方向的急切性。一)中职生对校本课程的理解

班级,数据,学生,校本课程


E、这方面的课程太少,现有知识不足 24.88% 六F、作为拓展,促进主修科目的学习 33.02% 五G、其他 5.16% 七通过“您所在班级类型”与“您计划毕业后选择升学还是就业”两道选择题的数叉分析,如下图 3-2 所示。可以看出:不同班级的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差异虽然较大就总体看,无论什么类型班级的学生,选择“升学”的人数都是最多的。升学班 81.4学生选择该项是可以理解的。订单班和普通班级学生分别达到 48%和 50%以上,这说明当下接近一半的中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升学意愿。此外,在订单班中选择升学的仅占 40.67%、“其他”普通班中只有 38.46%的学生选择“就业”,充分说明这些中校要么是因为“就业”难,学生信心不足;要么是就业质量和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想通过升学实现更好的就业,这应该是当前中职就业难的真实写照。此外,在订单 11.33%、其他班有 11.54%的学生,处于“无所谓或没想好”的迷茫区,急需开设类校本课程对其进行专业发展的指导。总的来说,“升学”选择人数略多于“就业个发展方向都需要有不同的专业校本课程支撑,才有助于其实现分枝需求。

校本课程,学生,类型,兴趣


图 3-4 学生未来计划与希望开发的校本课程类型交叉选项数据中职学生需求校本课程原因分析。从图 3-3 中可以看出:首先,课程兴趣是激发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在一、二年级中选择“兴趣”类校本课程比例都是最高的,使到了三年级,兴趣类课程选择屈居就业课程之后,其比例也高达 63.77%。图 3-4 学对兴趣类校本课程的期望,在三维校本课程的每个维度中,都是高居选择首位的。所以“三维整合”校本课程设计中,兴趣课程的奠基作用不可动摇;在升学和就业分枝课系列中,必须渗透“兴趣”元素。其次,从图 3-3 和 3-4 中可以看出,在三个维度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倩;;思想政治课程范式的价值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12期

2 赵蒙成;;普职融合课程的价值与应然追求[J];江苏教育;2017年44期

3 高稳;;新课程范式下教学的六大转变[J];文教资料;2008年16期

4 潘涌;;课程范式的转型与解放教学创造力[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年12期

5 钟启泉;致力教育创新 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J];江西教育;2004年04期

6 周勇;;孔子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课程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8期

7 朱玉江;;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现代性追求及其反思[J];音乐探索;2015年03期

8 张子漪;;三大课程范式之批判式思考——兼谈我国课程建设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9 朱海粟;;整体课程范式与和合思想[J];新学术;2009年01期

10 邱芳婷;柳小林;;两种课程范式中的师生观及比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冰芸;;科技翻译课程范式构建——现代与后现代的融合与超越[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灿明;情境教育: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N];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岳刚德;课程:超越现代和后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李宝庆;协商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丽颖;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蜜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演变的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年

3 吴孟琪;小学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4 孟芬;农村初中校长课程领导力调查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9年

5 付积;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6 张姝;学生:作为课程资源[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解现艳;初中英语生态课程模式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8 左红伟;“理解课程范式”及其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9 赵君心;儿童哲学课程范式构建[D];广西大学;2016年

10 黄涛;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专科及高职农科专业物理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01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01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