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712.3
【部分图文】:
专专业基础课课 基基础课 课图1一2“三段式”课程模式②“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对于“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每个研究者对于它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依据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该课程模式旨在缩小学习领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门技能,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②蒋乃平对其做出的解释是:所谓“宽基础”是一个面向职业群的定向教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朝晖;;对完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科技资讯;2007年10期
2 支芬和;刘在云;李培均;;校企合作 项目驱动 深化高职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4年01期
3 庞旭卿;刘晓莉;;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2期
4 严权;;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5 王永平;杨信超;;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3期
6 曹焕亚;熊文波;;实践主导型高职课程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9期
7 王淑文;;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年05期
8 金莱;;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改革[J];吉林教育;2013年02期
9 陈尧妃;陈焕通;;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年10期
10 蒋本立,张蓉晖;关于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聂强;跨界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3 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熊健民;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功能与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振如;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单青;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程欣;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莉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若干问题探讨[D];天津大学;2004年
5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于彦华;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7 褚联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亚昕;素质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张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王淑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0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4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