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论高职德育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14 18:11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文化起点、基础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教育。作为学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近几年新近起步,着眼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对其管理、教学、德育工作进行探索,尽快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工作体系、机制,是理论界、教育界关注的课题。在近年来自身理论研究中,我认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完善是社会进步和个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渗透和突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功社会化的关键。本文系统地论证和探索了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和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全文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体意识、高职教育概述及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立足主体意识的内涵、结构,着眼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提出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结构、目标,重点分析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探索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德育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优化。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校德育目标导向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和端正;教学活动中渗透主体意识、精神培养,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德育工作途径。 第三部分:探索提高、端正学生主体意识的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及其中的德育工作引导。包括:健全自我意识,以增强学生自觉性主体意识;主动自我教育、修养,以增强自主性主体意识;积极交往和实践,以发展并展示能动性主体意识;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以增强创造性主体意识;全面自由发展个性和优化人格,以实现自由性主体意识。
【学位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G7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一、 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在高职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内涵、表现
        1、 主体的含义及其规定性
        2、 主体性的含义、表现和发展
        3、 主体意识的内涵、内在结构和实践表现
    (二) 高职教育概述及学生主体意识发展要求
        1、 高职教育的发展走向
        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3、 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要求
    (三) 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是高职德育的内在要求和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 实施素质教育根本在于通过德育培养学生主自自律、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素质
        2、 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和德育工作偏差,亟待通过德育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
二、 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德育引导和教育环境优化
    (一)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学校德育目标导向
        1、 更新教育观念
        2、 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导向
    (二) 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 发展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理论教学策略
        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
    (三) 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的德育工作机制
        1、 坚持民主平等的德育原则
        2、 注重正面教育和引导
        3、 构建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三、 高职学生提高和端正主体意识的自我发展机制及其德育引导
    (一) 健全自我意识以增强自觉性主体意识
        1、 自我意识是高职学生自觉性发展的前提
        2、 自我意识的建构机制
        3、 高职学生自我意识障碍和思想教育引导
    (二) 注重自我教育和修养以增强自主性主体意识
        1、 高职学生自我教育修养的任务、途径
        2、 高职学生自我教育修养中的德育引导
    (三) 主动地交往和实践以发展能动性主体意识
        1、 在组织、活动中提高协作交往意识
        2、 在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
    (四) 勇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以增强创造性主体意识
        1、 重视发展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2、 培养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创造能力
    (五) 全面自由发展个性和优化人格以增进自由性主体意识
        1、 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含义及途径
        2、 人格优化的途径及德育引导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鹤玉;呼和浩特市中专生思想品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1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41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