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内化式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11:31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比较低迷,道德教育也因此饱受责难。反思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传统的教育“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影响,道德教育的重心较多地偏倚于“说教式和单一灌输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已严重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德育其本质属性是主体——发展性教育。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倡导一种注重主体性和发展性的道德教育理念——内化式道德教育,探索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系统工程中,通过理念和方式等创新去提高道德内化的效果。该课题的研究缘于对学校道德教育观念创新层面上的思考,并在其方法论层面演绎展开。论文在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道德内化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内化式道德教育”(相对于说教式道德教育)的观点,对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剖析,并在内化式道德教育方法创新上进行了探索。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道德内化的有关理论的梳理,并阐述了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哲学依据和必然性。由此提出了“内化式道德教育”的观点。 第二部分是内化式道德教育特点的分析。论文提出了内化式道德教育的五个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道德教育科学化;二是注重道德心理需要的激发,使道德教育生活化;三是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道德教育人性化;四是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践行,使道德教育实践化;五是注重隐性课程的建设,使道德教育综合化.最终寻找出道德教育内化机制形成的一个端口。 第三部分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对内化式道德教育方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内化式道德教育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在培养职业能力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内 WP=5 化;加强小组合作式的道德行为训练,巩固内化;教师人格作领引,师生互动促内化;营造丰富的道德环境,通过“氛围效应”加速内化;加强道德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推进内化。力求为提高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条新思路。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G7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道德内化与内化式道德教育的依据
(一) 道德、德育和道德教育的界定
(二) 内化与道德内化的基本涵义
(三) 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1、 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哲学依据
2、 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伦理学依据
3、 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教育学依据
二、 道德内化过程的主要归因分析
(一) 调查情况分析
1、 道德心理需要主流正常,但道德认识有些模糊
2、 对班集体和环境的意识较强,但主人翁意识淡薄
3、 价值标准多元化,道德信念教育有待加强
4、 自我意识和合作心理较强,但责任感缺乏
5、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创业意识缺失
6、 期待家长、教师和学校给予更多尊重与关怀
(二) 道德内化过程的主要归因分析
1、 个体性因素
(1) 道德需要的驱动因素
(2) 道德情感的参与因素
(3) 道德信念的维持因素
(4) 道德实践的强化因素
2、 社会性因素
(1) 道德教育目标要求的适度性因素
(2) 道德规范与制度的作用力因素
(3) 校园环境和重要他人的影响因素
三、 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实践
(一) 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特点
1、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道德教育科学化
2、 注重道德心理需要的激发,使道德教育生活化
3、 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道德教育人性化
4、 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践行,使道德教育实践化
5、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使道德教育综合化
(二) 职业学校内化式道德教育的实践
1、 在培养职业能力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内化
2、 加强小组合作式的道德行为训练,巩固内化
3、 教师人格作领引,师生互动促内化
4、 营造丰富的道德内化环境,通过“氛围效应”加速内化
5、 加强道德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推进内化
结语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抽样调查问卷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2116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G7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道德内化与内化式道德教育的依据
(一) 道德、德育和道德教育的界定
(二) 内化与道德内化的基本涵义
(三) 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1、 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哲学依据
2、 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伦理学依据
3、 道德教育重在内化的教育学依据
二、 道德内化过程的主要归因分析
(一) 调查情况分析
1、 道德心理需要主流正常,但道德认识有些模糊
2、 对班集体和环境的意识较强,但主人翁意识淡薄
3、 价值标准多元化,道德信念教育有待加强
4、 自我意识和合作心理较强,但责任感缺乏
5、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创业意识缺失
6、 期待家长、教师和学校给予更多尊重与关怀
(二) 道德内化过程的主要归因分析
1、 个体性因素
(1) 道德需要的驱动因素
(2) 道德情感的参与因素
(3) 道德信念的维持因素
(4) 道德实践的强化因素
2、 社会性因素
(1) 道德教育目标要求的适度性因素
(2) 道德规范与制度的作用力因素
(3) 校园环境和重要他人的影响因素
三、 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实践
(一) 内化式道德教育的特点
1、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道德教育科学化
2、 注重道德心理需要的激发,使道德教育生活化
3、 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道德教育人性化
4、 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践行,使道德教育实践化
5、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使道德教育综合化
(二) 职业学校内化式道德教育的实践
1、 在培养职业能力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内化
2、 加强小组合作式的道德行为训练,巩固内化
3、 教师人格作领引,师生互动促内化
4、 营造丰富的道德内化环境,通过“氛围效应”加速内化
5、 加强道德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推进内化
结语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抽样调查问卷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2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4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