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13:0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被广泛推介的。该模式下,存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形成三对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基于联合办学协议,双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伙法律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学校在“订单”班培养过程中与学生分别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教育合同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还存在于学校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包括对学生学籍的行政确认行为等。企业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学,共同向学生提供教育,所以企业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民事教育合同法律关系,并且由于实习的特殊性,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又带有劳动法律关系的一些因素,最后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形成劳动法律关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各主体间发生的纠纷主要是学生与学校、企业这一教育联合体之间的纠纷,应当依据我国有关民事和劳动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同时,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修订《职业教育法》,并出台配套法规,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职业教育制度加以规定,以对其实践进行规范和指导。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718.5;D922.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概述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2.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范围界定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内涵
2.3.1 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
2.3.2 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2.3.3 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
第3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性质
3.1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3.1.1 学界观点评析
3.1.2 对学校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3.1.3 对学校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3.1.4 小结
3.2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3.2.1 学界观点评析
3.2.2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3.2.3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3.2.4 小结
3.3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3.3.1 学界观点评析
3.3.2 对学生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3.3.3 对学生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3.3.4 小结
第4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1 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的概念
4.2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2.1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
4.2.2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
4.3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3.1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
4.3.2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
4.4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4.1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
4.4.2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
第5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间常见法律纠纷分析
5.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间常见法律纠纷分析
5.1.1 订单班招生时宣传内容与日后实际工作待遇不符
5.1.2 订单企业不接收合格毕业生
5.1.3 学生毕业时不进入订单企业工作
5.1.4 学生在订单企业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
5.2 对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立法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2201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718.5;D922.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概述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2.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范围界定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内涵
2.3.1 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
2.3.2 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2.3.3 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
第3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性质
3.1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3.1.1 学界观点评析
3.1.2 对学校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3.1.3 对学校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3.1.4 小结
3.2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3.2.1 学界观点评析
3.2.2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3.2.3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3.2.4 小结
3.3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3.3.1 学界观点评析
3.3.2 对学生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宏观分析
3.3.3 对学生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具体分析
3.3.4 小结
第4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1 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的概念
4.2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2.1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
4.2.2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
4.3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3.1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
4.3.2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
4.4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及客体
4.4.1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
4.4.2 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
第5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间常见法律纠纷分析
5.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间常见法律纠纷分析
5.1.1 订单班招生时宣传内容与日后实际工作待遇不符
5.1.2 订单企业不接收合格毕业生
5.1.3 学生毕业时不进入订单企业工作
5.1.4 学生在订单企业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
5.2 对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立法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浩;;对“订单教育”模式的冷思考[J];成人教育;2006年10期
2 崔浩;;论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及其规范管理[J];高教探索;2006年04期
3 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3期
4 徐盈群;;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郑红梅;;“Sandwich Courses”英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6年04期
6 梁凌洁;;论高职“一对一订单式”培养的缺陷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舒利;章亮明;;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成丙旭;王晖;;高职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时空;2006年16期
9 刘东华;;论当前订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保障机制[J];职教通讯;2006年01期
10 熊惠平;高职教育实行“订单培养”模式的困难与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842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4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