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0:5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产学合作教育成为职业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管理研究,对产学合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通过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国内外产学合作的成功主要在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构建产学合作教育良性运行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政府给予相应组织协调。论文通过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探索了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的管理措施。在调查产学双方合作教育动因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与企业的“共生”利益,建立校企紧密联盟关系,且要充分借助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并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培养方向导引机制、教学环境保障机制、教学实施机制、质量保证机制。最后,依次提出了构建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的组织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保障和文化保障。 我国的产学合作教育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本文希望通过对产学合作教育管理的研究,为同类院校的产业合作教育管理活动提供借鉴,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改革与创新提供依据,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71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管理素描
1.2.1 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概况
1.2.2 产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托
1.3.2 框架与内容安排
2 国内外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比较研究
2.1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
2.1.1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主要形式
2.1.2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保障机制
2.2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
2.2.1 国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
2.2.2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保障机制
2.3 借鉴与启示
2.3.1 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
2.3.2 构建产学合作教育良性运行机制
2.3.3 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组织协调
3 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管理措施
3.1 产学双方合作教育动因问卷调查分析
3.1.1 教师参与产学教育合作的动因分析
3.1.2 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因
3.2 深层次挖掘与企业的"共生"利益
3.2.1 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后备"人才
3.2.2 为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
3.2.3 协助企业争取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
3.3 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3.3.1 培养方向导引机制
3.3.2 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3.3.3 教学实施机制
3.3.4 质量保证机制
3.4 建立"校、企、行"紧密联盟关系
3.4.1 "校、企、行"共建股份制二级学院
3.4.2 "校、企、行"组建中国高尔夫职业教育集团
3.4.3 构建"校、企、行"联盟运行机制
3.5 充分借助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
4 构建产学合作教育保障体系
4.1 组织保障
4.1.1 完善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
4.1.2 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4.1.3 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
4.2 管理保障
4.2.1 改革教师考评体系
4.2.2 修订相关专业培养计划
4.2.3 调整学生管理制度
4.2.4 制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4.3 资金保障
4.4 化保障
4.4.1 合作教育为载体,素质教育为核心
4.4.2 合作教育为途径,促进就业为导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2502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71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管理素描
1.2.1 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概况
1.2.2 产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托
1.3.2 框架与内容安排
2 国内外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比较研究
2.1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
2.1.1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主要形式
2.1.2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保障机制
2.2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
2.2.1 国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
2.2.2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保障机制
2.3 借鉴与启示
2.3.1 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
2.3.2 构建产学合作教育良性运行机制
2.3.3 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组织协调
3 辽宁职业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管理措施
3.1 产学双方合作教育动因问卷调查分析
3.1.1 教师参与产学教育合作的动因分析
3.1.2 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因
3.2 深层次挖掘与企业的"共生"利益
3.2.1 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后备"人才
3.2.2 为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
3.2.3 协助企业争取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
3.3 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3.3.1 培养方向导引机制
3.3.2 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3.3.3 教学实施机制
3.3.4 质量保证机制
3.4 建立"校、企、行"紧密联盟关系
3.4.1 "校、企、行"共建股份制二级学院
3.4.2 "校、企、行"组建中国高尔夫职业教育集团
3.4.3 构建"校、企、行"联盟运行机制
3.5 充分借助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
4 构建产学合作教育保障体系
4.1 组织保障
4.1.1 完善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
4.1.2 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4.1.3 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
4.2 管理保障
4.2.1 改革教师考评体系
4.2.2 修订相关专业培养计划
4.2.3 调整学生管理制度
4.2.4 制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4.3 资金保障
4.4 化保障
4.4.1 合作教育为载体,素质教育为核心
4.4.2 合作教育为途径,促进就业为导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年;张国强;杨德良;;论高职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基础和组织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2 郑旭辉,刘松青;中外产学合作教育动力的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周会青;;德澳英三国高职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特点[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靳祯;;高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吴建设;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6 杨晓玲,刘正宜;世界各国推动产学合作的经验比较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7 窦奕虹,徐以力,潘传富;当前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动力不足问题浅析[J];交通高教研究;1996年04期
8 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李振祥;;我国高职产学合作动力机制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杜世禄;黄宏伟;;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本文编号:284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4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