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0-05-16 20:04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便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然而,人们对城镇化的认识至今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把城镇产生和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简单地归因于分工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而对更深层次的动力机制—聚集经济挖掘不够。事实上,恰恰是聚集经济才能更准确地阐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城镇是城镇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载体。就其本质而言,城镇是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聚集经济通常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聚集经济是决定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从理论上说,经济聚集既是城镇产生的根源,又是推动城镇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孤立个体的形式向紧密联系的群体形式—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聚集经济可以由于同类企业的集中而产生,利于技术创新在企业间的传播和扩散,便于扩大市场规模而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由于多类企业的集中而产生,利于开展分工协作以提高生产效率,便于商品生产者与使用者的接近以节约运输费用与时间。再者,聚集经济,并不只是体现在生产方面,也反映在生活或消费方面。 本文在准确把握聚集经济深刻内涵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对城镇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通过实证分析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分布极不均衡的中国来说,走大中城市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行不通。事实上,聚集经济效应的发挥并不局限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小城镇同样具有强烈的聚集经济效应。小城镇作为一定地域的经济增长极,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第三产业的壮大是城镇化过程中相互统一的一个系统,三者均以城镇的发展为依托。乡镇企业集中于城镇发展,有利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后者的成功转移又有利于突破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口门槛,达到推动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目的;同样,城镇发达的第三产业不仅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完备的服务,而且也有利于 发挥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优势,这对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城镇化就成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鉴于此,本文从聚集经济理论出发,紧密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和城镇第三产业的壮大的现实情况,通过系统分析三者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种种问题,深入剖析聚集经济在以上三个领域中的独特作用。最后,明确指 出我国城镇化建设落后的关键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 变迁的滞后性。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构建新的制度框架,进行相关的制 度创新,扫除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1
本文编号:2667244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怡;左娜;廖永生;;乡镇企业推动小城镇发展动力作用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05期
2 郑贤贵;刘朝明;贾岷江;;聚集对餐饮企业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小梅;张掖绿洲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云峰;水资源约束下的内陆河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晓夏;城市化发展演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夏伟荣;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D];西北大学;2010年
6 郑德隆;小城镇劳动力集聚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7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6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