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不对称信息下网络交易信任缺失的博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1:17
【摘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底,中国网民人数2.1亿人,年增长率53.3%,位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迅速渗透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积极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是,我国互联网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关问题也如影随形,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诸如网络欺诈、垃圾邮件、恶意软件等问题层出不穷,在网络交易中,经济活动呈现多重不确定性——信息质量不确定性、交易对象不确定性、交易手段不确定性、商业信用不确定性等,网络交易中的欺诈、犯罪问题更为突出,网络环境特别是网络交易环境中面临普遍的信任缺失,网络交易信任的提升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交易信任缺失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自身的原因,又有网络运行和存在的外部环境——现实社会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道德、法律制度和信息三个层面,本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层面的影响因素,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在已有网络交易信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博弈理论,构建了网络交易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KMRW声誉模型、信号传递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得出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了降低网络环境中信息不对称,减小风险,增强网络交易信任的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在信任文献综述中分别回顾了传统信任理论和网络交易信任理论,重点介绍了信任的定义,多学科对信任的认知,信任的分类,网络信任的概念,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网络主体、关系人及环境,以及网络信任的研究模型——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随后,本文以博弈理论分析了网络交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指出在网络交易的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无论买卖双方的认知程度,网络交易中都存在逆向选择。为此,文章分别从网络交易涉及的网络主体(买家)、关系人(卖家)、环境(监管者和第三方中介)三个方面构建博弈模型探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以提升网络信任:1、从网络主体角度构建的网络交易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探讨了网络交易中涉及交易保障的相关问题,指出进行网络交易时,要求更多的商家参与,买家尽量集中购买都能使得商品标价趋近于其自身成本,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交易的效率,增强网络信任,并据此提出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统一行业信息、门户网站购物、应用搜索引擎、集中购买商品等政策建议;2、从关系人角度构建的网络交易的KMRW声誉模型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交易博弈双方都将为了获取长期利益最大化而放弃短期利益从而坚持合作策略,并指出网络买家受到欺诈时的损失越小,买卖双方成功交易后买家的收益越大,网络交易任意一方欺诈而另一方诚信的情况下网络卖家效用的绝对值越大,卖家非理性概率ρ越小,都能导致长期的合作行为,据此,提出建立网络中消费者权益保障机构和保险机制,加快网络交易立法等政策建议并重点指出网络交易中的网络卖家承担不确定性风险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3、从环境因素中网络监管者角度构建的网络交易的信号传递模型分析了网络交易中信号传递的条件和均衡结果,指出在网络交易中网络监管者的作用关键在于确保信号传递机制的顺畅,即降低质量好商家提升信誉等级的成本,增加质量差商家提升信誉等级的成本,使得网络中的信誉等级起到传递商品信息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卖家和买家有两个分离均衡,其支付函数(收益)分别为:(P_H-C_G-C_(Gr),V_G-P_H)、(P_L-C_B-C_(BT),V_B-P_L)(其中P_H和P_L分别为买家对不同质量商品的出价,P_H>P_L,C_H和C_B分别为不同质量商品的成本,C_G>C_B,C_(GT)和C_(BT)不同网络商家累积信誉的成本,C_(GT)<C_(BT),V_G和V_B为不同质量商品对买家的效用,V_G>V_B),围绕着信号传递机制,提出了建立网络征信系统、制定信誉评级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保护网络知名品牌、推广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建议;4、从环境因素中网络第三方角度构建的网络交易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在网络交易中引入第三方的相关问题,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介的最优努力水平小于对称信息下的努力水平,买家的期望收入小于信息对称时的期望收入,中介越是风险规避,努力的负效用越大,产出的不确定性越强,中介努力工作的边际收益越小,中介努力的边际成本只与产出分享系数β和χ有关,是产出分享系数的增函数,通过将可观测的外生变量z写入合同,一方面可以提高中介分享的剩余份额,从而提高合同的激励强度,剔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中介承担的风险,根据第三方努力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偏好的差异提出了实行中介资质认证、建立中介分级体制和建立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等政策建议。 最后,对本论文作了总结与研究展望,主要归纳了论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对网络交易信任的进一步研究应以实证为支撑并由信息层面系统地扩展至道德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32;F72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尚奇;;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5年23期

2 王威;;博弈理论与区域经济合作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2006年02期

3 刘丽;程立平;李涛;;凤凰涅i弥械闹泄繁!躺骋妆诶荻晕夜肪潮;さ挠跋靃J];生态经济;2006年05期

4 杨克;;“博弈论”推进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吉丹俊;;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战略联盟研究[J];民营科技;2007年01期

6 郝玉萍;;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16期

7 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许景婷;;从博弈角度分析税收筹划行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杨丹卉;吴若飞;;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孔斐然;;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逆向物流参与方关系模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满青珊;张金隆;毛弘毅;;基于博弈论的移动服务双渠道结构模型[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资源优化[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健;吴楠;林大谦;;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4 万家思;;博弈论在煤矿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耿昕;石金涛;;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综述[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杰;李好好;;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一种博弈论解释[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蔡博峰;;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制度分析及案例研究[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捍东;严钟;;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进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捍东;严钟;王健;;对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国干;;行政指导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小民;企业家也要了解博弈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程凯;不可不学博弈论[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3 王英;团购与博弈论[N];中国证券报;2003年

4 指南针教研室;股市博弈论[N];信息时报;2000年

5 倪维斗;《博弈论与电力企业管理》为企管提供改进思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杨红卫;教材招标博弈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聂辉华;博弈之道在于理性地融入社会[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辉华;博弈之道在于理性地融入社会[N];中国保险报;2007年

9 张剑;赵勇:从博弈论看电力企业管理[N];华中电力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程慧;诺贝尔奖为何颁给博弈论大师[N];国际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李勇;不同市场有效性条件下的中国投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刘立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影响及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温明振;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韩绪望;中国电力产业规制与竞争[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庶萍;竞争环境下的广告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曾勇;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杨效勇;国企资本运作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曹维;不同时段的中国汇率制度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权;基于神经网络与博弈论相结合的发电公司竞价策略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2年

2 李立欣;基于博弈论的CDMA系统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孙力勇;博弈论在发电侧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曹磊;基于博弈论的证券市场监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刘晓丹;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博弈论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郭智元;地方政府竞争与我国土地要素市场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7年

7 申斌;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杨继梅;“错位”与“超载”[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9 李艳君;基于博弈论的交通控制与诱导一体化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魏金涛;博弈论在公用事业改扩建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4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74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f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