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卷首语[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09期
2 蔡运龙;;认识环境变化 谋划持续发展——地理学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4期
3 刘志高;刘卫东;贺灿飞;;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4期
4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6期
5 甄微;田国光;;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平衡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6 段景春;;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声音[J];华东科技;2011年07期
8 孙春强;张秋明;;美国国土规划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11年08期
9 杜佳虹;刘新;;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3期
10 陈明辉;陈颖彪;郭冠华;罗俊彪;;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形特征的动态变化——以广州市南拓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玉堂;;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2 王华;陈烈;;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汕头市潮南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高峻;;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丁善生;;谈濮阳市华龙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措施[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5 万文海;叶民强;;我国区域冲突现状及对策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6 李同升;程叶青;;矿业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毅勇;;三江平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绪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9 李绅豪;龚晶晶;包存宽;蒋大和;;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10 林科军;;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贫困地区PRED协调的路径[A];2008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琴;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四川省青川县环境保护局 岳奉均;以生态创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3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杨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N];中国人口报;2008年
4 记者 刘恕;五大重点七项行动跃升民生科技[N];科技日报;2007年
5 刘晓星;通过区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本市将启动可持续发展促进行动[N];天津日报;2008年
7 金振蓉;我国推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沈朝晖邋通讯员 盛德清;9个镇村列入市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N];宁波日报;2007年
9 尔文;“绿色中国”论坛上专家建言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沈湫莎;“生态城市”究竟啥模样[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昆;驻马店市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张秋良;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3 冯年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刘扬;基于Web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PSE模式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邵治亮;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景杰;区域生态认证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董龙云;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王维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东华大学;2003年
9 邓宏兵;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徐明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梁爱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黄春萍;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史瑜;城市化进程中包头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南彩艳;西北旱作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吕佳;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郑军南;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9 马祖琦;陕西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袁琳 ;GIS在东北林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2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2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