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
【学位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49.2
【部分图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费(MTC_3)、就医交通费(MTC_4)、护理费(MTC_5)、住院费(MTC_6)、住院伙费(MTC_7)、康复费(MTC_8)、伤残鉴定费(MTC_9)、尸检费(MTC_10)等。由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实行了全覆盖,对于个人在起付线以上只需要按照报销例进行支付,以及医疗保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疗医药费用的开支这些费用是由社保机构统筹管理的,但缴费的源头来自个人、单位和国家。在就医的程中,资源是稀缺的,这些医疗资源被占用后就无法再被分配到其他地方,而这些则以医院医生、护士等参与医疗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收入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日本的过劳自杀:22 例与工作相关自杀的征(Karojisatsu in Japan: Characteristics of22 cases of work-related suicide)职业健康杂志(Journal ofOccupation Health)日本 医学 1.638 4.50 45时工作和低支付:基于个体的性别差异分(Overworked and underpaid: on the nature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ntitlement)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美国心理学5.080 4.19 130愿还是非自愿?控制加班和有酬加班下的疲劳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Voluntary orvoluntary? Control over overtime and rewardsfor overtime in relation to fatigue and worksatisfaction)工作与压力(Workand Stress)英国心理学2.494 4.00 28教师过劳:工作压力和家庭需求Overworked faculty: Job stresses and familydemands)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Annals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Political and SocialScience)美国 经管 0.989 3.82 42
只能追踪到 10 多年前,这点与日本的“每月勤劳统计调查”有很大差距,后者是月报数据,年报数据可以追踪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和统计口径准确性的欠缺,从经济学视角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研究“过劳”问题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2.2 “过劳”的不良后果及经济损失分析根据前文对国内外“过劳”研究的发展路径及特点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如图 2.2(1)所示,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都围绕着“过劳”的前因变量展开了诸多的研究,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对于“过劳”所造成的身心健康损害也同样有很多学者在此方面有所造树,例如:日本学者多是从医学、心理学角度通过机理研究进行阐释,对“过劳死”、“过劳抑郁”、“过劳自杀”等进行研究。国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角度对隐性缺勤、工作倦怠等问题也都做出了较为详尽和深化的研究,这主要集中于欧美学者。然而,对于“过劳”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下降,所造成的工伤事故伤害等,最终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的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都很少,尤其是国内该领域一直处于空白,至今无人问津,可继续挖掘的空间很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续铎;王欣;;企业员工超时工作成因与劳动时间特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12期
2 杨河清;王欣;;过劳问题研究的路径与动向[J];经济学动态;2015年08期
3 卿涛;纪NB予;;我国“过劳”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13期
4 胡鸿;易灿南;廖远志;胡武;;疲劳驾驶研究进展综述[J];价值工程;2015年18期
5 张智勇;王玉洁;;过度劳动形成机制的分析[J];中国劳动;2015年08期
6 孙健敏;张晔骏;;工作场所的出勤主义行为:组织管理研究的新课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7 李爱梅;夏萤;高结怡;荣恺兮;王虹;;下班后能否从工作中解脱?——员工心理脱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02期
8 王素娟;孔海燕;;饭店业员工过度劳动的实证分析与管理[J];旅游学刊;2014年09期
9 曾诚;刘富佳;于潇;孟兴凯;;国内外客车驾驶员疲劳驾驶预防管理政策比较[J];人类工效学;2014年03期
10 孟续铎;王欣;;企业员工“过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推-拉”模型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毛科俊;道路环境单调性对驾驶疲劳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丹;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4 姜华平;道路交通事故社会经济损失评价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秀秀;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王玉洁;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洁;电子商务背景下快递从业人员过劳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刘恩猛;道路交通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刘贝妮;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6 吴迪;日本学者“过劳”问题研究述评[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吴君;北京市CBD地区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杨宗康;生命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贺琼;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盛海涛;不同休息模式对驾驶疲劳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6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2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