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5:56
   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和系统构成。详细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制定情况。分析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技术发展集中体现在智能交通与大数据扩展,而标准体系与技术要求相结合势必将更加趋于完善化。
【部分图文】:

汽车系统,智能网


技术导向统,它以汽车为主体,搭载智能终端,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无线通讯网络等手段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再辅以车载检测系统以及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多车辆有序、安全行驶的目的。图1所示为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3大层次组成:数据感知层、网络通信层以及应用服务层[3]。图1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构成数据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感知技术、车载信息终端和路边系统设备,实现对车辆自身属性和车辆外在属性(如道路、人和环境等)静、动态信息的提取,通过轻量级车载交互网关,完成车辆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同时接收和执行来自上层的智能交通、增值信息服务等交互控制指令。网络通信层分为网络接入层和网络传输控制层。网络接入层的主要功能是基于现有移动通信网络和宽带无线城域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运行系统(包括车辆信息系统、路网环境、信息采集基站系统和运行管控服务中心系统等)和运营系统(运营管控平台系统、关键服务子系统等)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传输控制层主要通过移动无线网络和专用核心网络实现汽车信息源和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提供用户终端连接和对用户终端的管理,作为承载网络提供到外部网络的接口,实现汽车各种服务、管理和服务交互过程的控制等。应用服务层分为应用服务支撑层和应用服务开放平台。支撑层主要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各类信息的汇聚、转换、分析,以及根据不同的业务功能需求进行适配和事件触发。开放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运用云计算平台,向政府管理部门、汽车和信息服务运营企业、个人开发者等不同类型用户提供汽车综合服务与管理,从而支持新型的服务形态和商业运营模式。3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包含车辆整体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车载自组织

汽车技术,智能网,体系架构


服务开放平台。支撑层主要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各类信息的汇聚、转换、分析,以及根据不同的业务功能需求进行适配和事件触发。开放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运用云计算平台,向政府管理部门、汽车和信息服务运营企业、个人开发者等不同类型用户提供汽车综合服务与管理,从而支持新型的服务形态和商业运营模式。3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包含车辆整体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车载自组织网络技术(VA-NET)、安全辅助驾驶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4],其技术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下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图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架构(1)车辆整体感知技术。车辆整体感知包括车况及控制系统感知、道路环境感知、车与物的感知、车辆位置感知、驾驶辅助系统感知等。车与物感知,是行车安全、防止碰撞和无人驾驶的基础,主要采用RFID、激光、红外、视频、电磁等感应技术[5]。道路环境感知是车辆与智能交通融合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路面感知、交通状况感知、交通信号感知、行人感知、智能交通感知等。位置感知主要采用卫星定位技术,是车辆行车监控、在线调度、智能交通和辅助驾驶的基础技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位置感知技术系统是GPS,中国北斗系·56·上海汽车2015.08

智能网,阶段


技术导向作为支撑。而应用层标准还没有相应的标准组织开展工作,需要在数据平台、运营平台、支撑平台和对上层应用接口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保证各个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14]。根据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和标准实施现状,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发展方向应涵盖车辆远程服务、碰撞图3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阶段危险报警系统、车路协同DSRC、信息交换标准和安全规范等。车辆远程服务方面,需要对车辆远程服务的架构组成和运作模式以及通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规定。碰撞危险报警系统方面,需要对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传输、车辆碰撞危险的界定、报警的形式,对车辆运行碰撞危险报警系统的功能、技术要求等进行规定。车路协同专用短程通信方面,需要规定车路协同通信系统的组成、在交通运输的主要应用方向、采取的通信技术、媒体访问控制层技术要求和物理层技术要求等。信息交换标准方面,需要对跨区域交通出行服务信息交换机制、出行服务信息交换内容、出行服务信息数据进行规范。安全规范方面,需要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各系统信息安全的设计、建设、检测、运营及管理规范等,各方面标准相辅相成,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体系,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雷鸣宇,薛婧.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和相关标准化进程[J].信息通信,2012(5).[2]刘小洋,伍民友.车联网: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2,32(4):900-904.[3]王群,钱焕延.车联网体系结构及感知层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2,28(12):1-9.[4]蔺宏良,黄晓鹏.车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机电工程,2014,31(9):1235-1238.[5]王群,钱焕延,赵钢.一种面向车联网的身份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钱焕延;;车联网体系结构及感知层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2年12期

2 高健;;车载信息服务已搭建标准体系架构[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08期

3 蔡德暄;;打造中国自己的车载信息服务标准体系[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08期

4 王立;;车联网标准体系浅析[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2年06期

5 刘小洋;伍民友;;车联网: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2年04期

6 王群;钱焕延;赵钢;;一种面向车联网的身份识别与定位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2年S3期

7 雷鸣宇;薛婧;;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和相关标准化进程[J];信息通信;2012年05期

8 蔺宏良;黄晓鹏;;车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机电工程;2014年09期

9 何廷润;李军芳;;车联网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探讨[J];移动通信;2013年15期

10 段宗涛;康军;唐蕾;樊娜;刘研;代记婷;;车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交通信息服务协同体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超;;车联网技术发展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03期

2 段光中;王倩倩;;RFID在自动车辆定位系统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13期

3 余聪;秦华标;邓洪波;;智能交通自组网的设计与实现[J];电信科学;2013年08期

4 王群;钱焕延;;车联网定位方法与机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2期

5 姜同稳;;基于物联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04期

6 刘博;;移动通讯技术对汽车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07期

7 王琨;刘大茂;刘林真;;车联网中基于路边单元的普适路由仿真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罗巧华;;基于物联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30期

9 马钧;李喻;;我国车联网产业结构及商业模式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4年09期

10 施卫东;;浅谈车联网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s

本文编号:2833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33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