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惯形成和地位寻求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13:2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无论是从边际消费倾向还是平均消费倾向数据来看,居民消费越发低迷,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政府已清晰的意识到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环,只有真正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切实拉动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可能破题。目前,关于中国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居民消费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1978年开始的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际上并无可以借鉴的先例。随着改革的推进与深入,中国居民消费行为也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的典型特征。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并未全面考虑到经济快速增长及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的众多典型消费特征,如经济快速增长下消费的惯性与刚性,新的社会分层下为追求社会地位而进行地位攀比,经济体制变革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收入与支出的...
【文章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基于习惯形成和地位寻求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率及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2。通过图 1.2 可以看出,中国居民消费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尚能维持在 50%以上,1990 年以后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居民消费率长期低于50%,2000 年以后下滑趋势更加明显,2005 年以后更是下降到 40%以下,而 2010年则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低——34.9%。同时,按照城乡划分,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持续下降趋势,从 1989 年的 88.1%下降至 2011 年的 69.5%,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低于 70%;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虽然在 2000 年后略有回升,但相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幅度也非常明显,从 1989 年最高的 89%下降至 2011 年的 7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房需求与城镇居民消费[J]. 杭斌. 统计研究. 2014(09)
[2]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研究: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J]. 雷震,张安全. 世界经济. 2013 (06)
[3]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理论与实证[J]. 凌晨,张安全. 管理世界. 2012(11)
[4]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预防性储蓄效应视角[J]. 徐小鹰. 经济问题. 2012(10)
[5]相对收入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 王湘红,孙文凯,任继球. 世界经济. 2012(05)
[6]经济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强度:来自浙江省的证据[J]. 黄祖辉,金铃,陈志钢,喻冰心. 管理世界. 2011(05)
[7]收入差距与社会地位寻求:一个高储蓄率的原因[J]. 金烨,李宏彬,吴斌珍. 经济学(季刊). 2011(03)
[8]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差异——基于1979-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实证研究[J]. 杜宇玮,刘东皇. 经济科学. 2011(01)
[9]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有挤出效应吗?[J]. 解垩. 南方经济. 2010(09)
[10]中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 周绍杰. 世界经济. 2010(08)
本文编号:3005075
【文章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基于习惯形成和地位寻求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率及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2。通过图 1.2 可以看出,中国居民消费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尚能维持在 50%以上,1990 年以后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居民消费率长期低于50%,2000 年以后下滑趋势更加明显,2005 年以后更是下降到 40%以下,而 2010年则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低——34.9%。同时,按照城乡划分,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持续下降趋势,从 1989 年的 88.1%下降至 2011 年的 69.5%,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低于 70%;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虽然在 2000 年后略有回升,但相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幅度也非常明显,从 1989 年最高的 89%下降至 2011 年的 7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房需求与城镇居民消费[J]. 杭斌. 统计研究. 2014(09)
[2]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研究: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J]. 雷震,张安全. 世界经济. 2013 (06)
[3]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理论与实证[J]. 凌晨,张安全. 管理世界. 2012(11)
[4]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预防性储蓄效应视角[J]. 徐小鹰. 经济问题. 2012(10)
[5]相对收入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 王湘红,孙文凯,任继球. 世界经济. 2012(05)
[6]经济转型时期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强度:来自浙江省的证据[J]. 黄祖辉,金铃,陈志钢,喻冰心. 管理世界. 2011(05)
[7]收入差距与社会地位寻求:一个高储蓄率的原因[J]. 金烨,李宏彬,吴斌珍. 经济学(季刊). 2011(03)
[8]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差异——基于1979-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实证研究[J]. 杜宇玮,刘东皇. 经济科学. 2011(01)
[9]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有挤出效应吗?[J]. 解垩. 南方经济. 2010(09)
[10]中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 周绍杰. 世界经济. 2010(08)
本文编号:3005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00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