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9 21: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为代表的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挑战,随着认知心理学中个体行为偏差的研究引入金融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派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标准金融理论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建立在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两个假设基础之上,构建了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决策的,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因而对于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大体上遵循两条路线,一是研究行为心理学在金融市场上的直接运用;二是研究非理性行为对市场总体行为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噪音交易理论。 作为一个兼具新兴和转轨双重特征的资本市场,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非有效和非理性特征,大量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的信息主导着市场。许多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中国股市投资者普遍存在着“代表性偏差”、“羊群效应”、“追涨杀跌”等表现特点;除了投资者行为存在偏差之外,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于政府的行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理性的偏差,这些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对投资者行为结果产...
【文章页数】:2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0.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0.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0.6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噪音交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股票价格和股市效率的论述
1.1.1 股票价格的论述及评论
1.1.2 股市效率的论述及评论
1.2 行为金融学关于噪音交易的理论概述
1.3 股市噪音交易分析框架
1.3.1 噪音的本质
1.3.2 噪音交易的内涵及其二重性
1.3.3 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风险及其行为机制
1.3.4 噪音交易产生的一般原因分析
1.3.5 对噪音交易理论的简要评论
2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特殊表现
2.1 中国股市发展态势
2.1.1 中国股市的规模特点
2.1.2 中国股市的结构特点
2.1.3 中国股市深入发展的困境
2.2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表现程度
2.2.1 噪音交易的特殊类型
2.2.2 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统计特征
2.2.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经验分析
2.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者的现状
2.3.1 噪音交易者的特殊构成
2.3.2 噪音交易者的生存状况
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内部机理:主体行为偏差
3.1 投资者行为偏差
3.1.1 羊群行为
3.1.2 内幕交易
3.1.3 市场操纵
3.1.4 过度投机
3.1.5 短期行为
3.1.6 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实证检验
3.2 上市公司行为偏差
3.2.1 过度融资
3.2.2 并购重组
3.2.3 关联交易
3.2.4 信息披露
3.2.5 股利分配
3.3 中介机构行为偏差
3.3.1 证券公司
3.3.2 其他中介机构
3.4 政府行为偏差
4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外部机理:市场制度约束
4.1 制度约束导致制度性噪音的形成
4.1.1 制度安排影响信息排列方式和信息呈现背景
4.1.2 制度安排影响认知和行为方式
4.1.3 转型期制度性噪音的产生
4.2 转型期股票市场的制度约束
4.2.1 市场分割制度与A、B股合并
4.2.2 股权分置制度与股改后的新挑战
4.2.3 做空制度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
4.2.4 信息披露制度与“三公”原则
4.2.5 退市制度与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变
4.2.6 市场开放制度与投资者行为进化
5 噪音交易对股票价格机制的影响
5.1 噪音交易影响股票定价机制
5.1.1 噪音交易下的资产定价理论
5.1.2 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5.1.3 噪音交易对 IPO抑价的解释
5.1.4 噪音交易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5.2 噪音交易引起股价过度波动
5.2.1 噪音交易导致股价过度波动的理论探讨
5.2.2 噪音交易引起中国股价过度波动的实证分析
6 噪音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
6.1 噪音交易与股市效率
6.1.1 噪音交易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
6.1.2 中国股市低效率的现实表现
6.1.3 噪音交易影响中国股市效率的实证分析
6.2 噪音交易与股市泡沫
6.2.1 股市泡沫的界定和分类
6.2.2 噪音交易与非理性泡沫的形成
6.2.3 中国股票市场非理性泡沫分析
6.3 噪音交易与股市风险
6.3.1 噪音交易者风险的现实表现:基于投资者行为的股市风险
6.3.2 噪音交易与投资者行为风险的产生
6.3.3 投资者行为风险在股票市场风险结构中的地位
7 中国股市嗓音交易的矫正
7.1 持续制度创新
7.1.1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产权制度改革
7.1.2 做空制度与风险规避机制的完善
7.1.3 信息公开与公平信息披露
7.1.4 混合型做市商制度的引入
7.1.5 不完全退市制度的市场化
7.1.6 市场开放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7.2 培育理性市场主体
7.2.1 纠正投资者的行为偏差
7.2.2 纠正上市公司行为偏差
7.2.3 纠正中介机构行为偏差
7.3 规范政府监管行为
7.3.1 转轨期政府职能的拓展和角色定位
7.3.2 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与监管不规范
7.3.3 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58355
【文章页数】:2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0.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0.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0.6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噪音交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股票价格和股市效率的论述
1.1.1 股票价格的论述及评论
1.1.2 股市效率的论述及评论
1.2 行为金融学关于噪音交易的理论概述
1.3 股市噪音交易分析框架
1.3.1 噪音的本质
1.3.2 噪音交易的内涵及其二重性
1.3.3 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风险及其行为机制
1.3.4 噪音交易产生的一般原因分析
1.3.5 对噪音交易理论的简要评论
2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特殊表现
2.1 中国股市发展态势
2.1.1 中国股市的规模特点
2.1.2 中国股市的结构特点
2.1.3 中国股市深入发展的困境
2.2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的表现程度
2.2.1 噪音交易的特殊类型
2.2.2 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统计特征
2.2.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活跃程度的经验分析
2.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者的现状
2.3.1 噪音交易者的特殊构成
2.3.2 噪音交易者的生存状况
3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内部机理:主体行为偏差
3.1 投资者行为偏差
3.1.1 羊群行为
3.1.2 内幕交易
3.1.3 市场操纵
3.1.4 过度投机
3.1.5 短期行为
3.1.6 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实证检验
3.2 上市公司行为偏差
3.2.1 过度融资
3.2.2 并购重组
3.2.3 关联交易
3.2.4 信息披露
3.2.5 股利分配
3.3 中介机构行为偏差
3.3.1 证券公司
3.3.2 其他中介机构
3.4 政府行为偏差
4 中国股市噪音交易形成的外部机理:市场制度约束
4.1 制度约束导致制度性噪音的形成
4.1.1 制度安排影响信息排列方式和信息呈现背景
4.1.2 制度安排影响认知和行为方式
4.1.3 转型期制度性噪音的产生
4.2 转型期股票市场的制度约束
4.2.1 市场分割制度与A、B股合并
4.2.2 股权分置制度与股改后的新挑战
4.2.3 做空制度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
4.2.4 信息披露制度与“三公”原则
4.2.5 退市制度与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变
4.2.6 市场开放制度与投资者行为进化
5 噪音交易对股票价格机制的影响
5.1 噪音交易影响股票定价机制
5.1.1 噪音交易下的资产定价理论
5.1.2 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5.1.3 噪音交易对 IPO抑价的解释
5.1.4 噪音交易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5.2 噪音交易引起股价过度波动
5.2.1 噪音交易导致股价过度波动的理论探讨
5.2.2 噪音交易引起中国股价过度波动的实证分析
6 噪音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
6.1 噪音交易与股市效率
6.1.1 噪音交易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
6.1.2 中国股市低效率的现实表现
6.1.3 噪音交易影响中国股市效率的实证分析
6.2 噪音交易与股市泡沫
6.2.1 股市泡沫的界定和分类
6.2.2 噪音交易与非理性泡沫的形成
6.2.3 中国股票市场非理性泡沫分析
6.3 噪音交易与股市风险
6.3.1 噪音交易者风险的现实表现:基于投资者行为的股市风险
6.3.2 噪音交易与投资者行为风险的产生
6.3.3 投资者行为风险在股票市场风险结构中的地位
7 中国股市嗓音交易的矫正
7.1 持续制度创新
7.1.1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产权制度改革
7.1.2 做空制度与风险规避机制的完善
7.1.3 信息公开与公平信息披露
7.1.4 混合型做市商制度的引入
7.1.5 不完全退市制度的市场化
7.1.6 市场开放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7.2 培育理性市场主体
7.2.1 纠正投资者的行为偏差
7.2.2 纠正上市公司行为偏差
7.2.3 纠正中介机构行为偏差
7.3 规范政府监管行为
7.3.1 转轨期政府职能的拓展和角色定位
7.3.2 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与监管不规范
7.3.3 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58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5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