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
程琳 四川大学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要求,是201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改革的重点任务。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直是与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改革相配合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市场经济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这也就是说,利率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了间接地调节作用,并不干预利率水平的最终形成。
二、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2)中国银监会成立后,中央银行的职能更加单纯,为迎接下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作好了必要的准备。
(3)法制法规建设的成就为实行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法律保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
三、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应该说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
2、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
3、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4、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
5、2002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6、2002年9月,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7、从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所实行的是国家严格把控政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脚步的加快,势必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冲击。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的减少。
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其收益的80%以上是靠存贷款二者之间的利差实现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长久以来是由国家进行直接调控,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国家放开了对利率的把控,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那么在存款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同其他股份制银行竞争,吸引潜在客户和保存其现有客户,必然要提高其存款利率,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市场竞争;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为了保存和发展其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升幅必然受到制约,最终其存贷款的利差将会减少,使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变窄。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加大。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构成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业务收入,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的占比过低。利率市场化后,国家的强制性手段减弱,商业银行为了同其他股份制银行竞争,势必要迎合市场需要,进行存贷款利率的上下调节。利率水平的波动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净现金和市场价值,使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加大。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将会导致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且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就有可能利用商业银行的这种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进而带来未来更大的贷款违约风险。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积压。
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加快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步伐,资产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历史积欠太多以及政策、操作手段等原因的制约,不良资产的占压还很大。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潜在风险很大,流动性较弱,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阻力还很大,不利于市场竞争。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桎梏。
(5)中小银行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较快,在满足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小、议价能力弱、自有资金不足。一旦利率市场化实现,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失去市场竞争力,可能会面临利润减少甚至破产的风险。
五、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因而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内部挖潜、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做到以经营效益为核心和以客户为中心。商业银行应该确立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着眼于银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收益率的提高。遵循“二八定理”,将人力、财力和资金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地区、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和客户对象,将业务资源集中到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赢利性的客户,把经营重点放到价值流中自身优势最大的环节,逐步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强化业务集中处理和风险集中控制突出分支机构营销功能胧化劳动组合,提高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焙育客户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是获得稳定收入的关键。商业银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整合部门设置和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内设职能部门要实现条块结合纵横兼顾减少环节细分客户市场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货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增强,,商业银行要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当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倾向于指标化管理应逐步加强对利率走势、风险判断的研究充分发挥出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要建立利率风险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的基本业务流程通过系统分析工具和分析模型的建立达到将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管理目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大多设立了风险管理部和利率决策委员会河以加以借鉴。
(3)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消化历史包袱。利率的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银行业清理不良资产的思路和做法,通过对不良资产实行重组出售、分拆上市、债转股、企业收购兼并等形式,充分挖掘不良资产所蕴含的资源价值,力求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益最大化,以减轻包袱,轻装前进。
(4)增强竞争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使用价格对市场放开,商业银行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金价格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金融产品的开发。在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上施展其所能,银行员工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及营销银行金融产品的技巧,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当利率市场化完全推进后,产品和服务优质的商业银行,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抢得先机、占领市场。
(5)加强人才的管理和储备,贯彻人才强行的战略。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核心是管理和技术而管理主体和技术操作离不开人才,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利用。既要重视人才外部引进池要加强培养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尽快培养适应市场竞争和具备创新能力的队伍。不仅要对现有的职工加强学习和培训,而且要通过“内招外聘”的方式引进一批面向市场的证券、保险、电子渠道、市场交易和利率管理等一批金融工程师和专门人才进而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增强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本文编号:16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46.html